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双证书制度赋能职业教育,七成德国双元制学生实现无缝就业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35:3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双证书制度赋能职业教育,七成德国双元制学生实现无缝就业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双证书”制度逐渐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制度要求学生除了获得学历证书外,还需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始实施这一制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01

德国双元制:双证书制度的成功典范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始于中世纪,其想法最初来自于对手工业技术的传承保护,是一种纯粹的企业培训年轻的学徒跟随师傅学习工匠技术并发展传承。后来经过工会、协会、商会、工会的多方斗争后,职业培训被引入学校义务教育框架,开始有了“双元”的形式,一元在企业实地培训,一元在职业学校学习。

这一特殊的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次用累累硕果证明了其有效性,被认为是成就德国世界强国地位和保持富裕水平最为重要的手段。十九世纪末期德国工业化之时,主要凭借的就是发展职业教育。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使得德国在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快速赶超并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

二战后,德国能够从废墟上重新崛起,职业教育同样功不可没。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对15-25岁的青年人而言,德国失业率远远低于其他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2010年,在经合组织成员国青年人平均失业率高达16.7%的情况下,德国青年人的失业率仅为9.7%。

由于是“学校”+“企业”模式,所以学员会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教育,然后去培训企业中做学徒。在职业学校里,教师们的工作重心是开发学习情境,实施“学做合一” 的课程教学。学生在职业领域面对的问题,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都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来学习。在企业和学校的时间比基本为73,很显然,多数时间是在企业进行工作实践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闭环不仅形成的早,而且十分健全。

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所涵盖的职业种类貌若繁星,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其实都处于“实时评估”状态。上世纪50 年代,“双元制”教育的职业为 770 余个,到 90 年代末期已减至370 个,目前共有90 余个职业大类,共330多种细分职业(中国有句俗话360行,行行出状元,可能说的就是德国职业教育)。

由于是双元制教育模式,毕业前需要进行两类考试企业操作技能考试和职校专业课考试,毕业后取得两类证书职业学校提供的毕业证书和德国工商会认证的培训证书。德国“双元制”毕业生普遍拥有良好的职业前景。数据显示,在疫情前的2019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读人数超过130万人,共有约51.3万人签订了新的学徒合同。另据最新统计数据,有七成以上的双元制学生毕业即被实习企业留用,实现从职教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德国对职业培训的认可度非常高,德国著名企业博世、奔驰、宝马的很多高管都来自职业教育。统计显示,德国有200多万家企业,接近50万家联办职业教育(比例高达近20% ),培养成本非常高,其中包括西门子、博世、宝马、保时捷等知名企业,这些毕业生在毕业后迅速成为了企业的新生力量。

双元制大学的由来可以说在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应用科技大学(DHBW)出现以前,德国的双元制体系只有职业培训形式,学徒在签约的企业和合作的职业学校之间学习专业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知识,是一种以成功上岗为目的的非学历教育。双元制方式如此有效、制度又十分完整,一些企业逐渐有了将其扩展到更高级的人才培养中去的想法。

20世纪70年代,戴姆勒奔驰股份有限公司(Daimler Benz AG)、博世有限公司(Robert Bosch GmbH)、洛伦茨标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StandardElektrik Lorenz)三家位于巴登-符腾堡州的知名企业联合向州政府建议,借鉴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的成功经验,把双元模式引入高级人才培养中来,将“大学学业和职业培训”结合起来以吸引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斯图加特模式”。“斯图加特模式”包括了学术教育和实践培训的理念,基于这种理念,1974年斯图加特和曼海姆的第一所职业学院重新成立,并开始了双元制高等教育的模型实验。这种新型模式培养的人才迅速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被称为“Duales Studium”,中文常被译为“双元制大学模式”。

可以说巴登符腾堡州职业学院是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先驱,2009年3月1日,该学院成功升级为大学,并第一次以“双元制大学”命名。巴登-腾堡州双元制大学是第一所依照美国州立大学模式建成的德国州立高校,既是德国最早最大的双元制大学,为中国教育部所认可(认可目录编号276)。如今,这种Duales Studium课程模式被应用科学大学(FH)和综合型大学(Uni)借鉴创新,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样的人才培养中,截止到2020年,德国已经有上百所应用科学大学里开设了双元制课程,综合型大学的数量也已达几十所。仅从2004年到2016年,双元制高等教育课程的数量就增加了近两倍,2016年达到了1590个专业,2020年有1790个双元制高等教育专业。

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2022/23年度招生简章双元制职业培训申请条件年龄18-35岁(25岁以内优先)语言条件德语B1及以上等级学习方式“企业+学校”学习模式,企业和学校时间比基本为73,会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教育,然后去培训企业中学习实践专业数量可选专业300+德国「双元制本科/研究生」2022/23年度招生简章双元制高等教育申请条件年龄18-35岁(本科28岁以内)语言条件德语B2及以上等级教育背景满足国内12年及以上全日制教育可选专业最新德国Duales Studium双元制本硕专业目录双元制教育体系十分完善且成熟,成为全世界教育界争相参考的学习模式,也是2021年中国教育部“双减”政策重要参照依据。未来中德两国的教育模式将越来越趋于一致,取长补短。

02

双证书制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双证书制度通过“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例如,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产教融合,实施“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模式的逻辑内涵在于将岗位需求、课程设置、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证书有机结合,形成一个闭环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中,企业对于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普遍面临着适岗能力薄弱、就业层次偏低及“技能错配”等突出问题。随着高职招生制度的多样化,学生群体日益多元化,学习基础、心理成熟度等存在显著差异。要想实现人人成长,个性化学习,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关键在于以岗位需求为核心导向,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岗位实践、竞赛选拔、证书认证的重要纽带,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承载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重要使命。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更是“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核心单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内容,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便于学生获得全面、深入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使得学习更加便捷、高效。此外,课程建设还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产教融合向更高层次发展。

技能竞赛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实践能力的平台,更为课程内容与实训教学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参与技能竞赛,学生能够将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应用,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学习效果。同时,竞赛中涉及的前沿技术和实际问题也为课程内容提供了宝贵的补充和拓展,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具有时效性;技能竞赛的赛题、评分标准还可以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帮助老师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技能竞赛同时是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连接的桥梁。通过参与竞赛,学校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从而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企业可以通过竞赛选拔优秀的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技能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竞赛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可以巩固他们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职业技能证书的推广和应用可以促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职业技能证书紧密对接行业标准和职业需求,能够反映当前职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要求,通过引入职业技能证书,可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的和优化职业教育课程,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就业适应能力。其次,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职业技能证书则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其标准更加具体、明确和可操作。通过将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可以使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更加清晰、直观和量化,便于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同时,职业技能证书还可以作为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持续改进。

依托岗位胜任力模型,精准分析岗位能力要素,精准定位差异化教学目标,校企协同共建多层次衔接、能力递进式工作任务。依据普高、“3+X”、三二分段、高职专业学院等类型生源的不同学历经历、技能水平、学习基础等,最优匹配多元学习过程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实现精准育人和高端育人。通过技能竞赛、行业认证、校外顶岗实习等载体,展开菜单式教学设计,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类施教,解决高职毕业生适岗能力差,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不能完全适应的问题。

依托混合现实(MR)平台,嵌入全景制作软件创建基于角色扮演、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三维一体化工作情景,以手机和移动设备为输出平台和贴近自然的交互方式,实现职场与学场双场融合,仿境、情境、实境、赛境四境合一,融教、学、训一体化,创新“直播教学+在线辅导”的校企双师双轮驱动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参训率、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网络空间应用模式,解决在校专业课程学习过程及时交互和工作任务现场参与的问题。

围绕行业企业岗位用人标准,校企协同构建多元多维课程评价模型。专业课程结合岗位能力要求、技能竞赛评分标准、证书认证考核要求,综合运用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评、行业专家评价、社会三方评价等多元多维维形式,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利用Tableau软件筛选有价值信息数据,针对不同类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状态、技能水平,进行聚类分析,构建“过程盘点、多方评价”的可视化人才评价体系,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与岗位能力之间的匹配问题。

03

企业视角:双证书制度的社会价值

双证书制度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可,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为企业提供了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毕业生中有七成以上被实习企业留用,实现了从职教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在“证照分离”改革中,对于依法须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如有些公司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中含有“职业技能鉴定”,在正式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前,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九条:“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备案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规定,向负有法定职责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备案。

对准入类职业资格,继续保留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内。对关系公共利益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要依法依规转为准入类职业资格。对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关系不密切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要逐步调整退出目录,对其中社会通用性强、专业性强、技术技能要求高的职业(工种),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包括两类:一类是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可结合实际面向本单位职工自主开展;另一类是符合条件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可根据市场和就业需要,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要坚持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认定结果要经得起市场检验、为社会广泛认可。

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评价机构须按照现行国家职业分类、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或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的评价规范,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规程(试行)》和有关规定实施评价工作,接受属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监管。在备案评价职业(工种)范围内所发证书信息可在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网(osta.mohrss.gov.cn)查询,根据属地政策可享受技术技能人才相关激励政策,可作为职业资格评价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申报条件。

政府及所属部门(单位)以外的独立法人单位可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备案事项办理指南(试行)》有关要求,到相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备案。(http://www.osta.org.cn/zcwj-20220130.html)

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发布新职业,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要求,通过放宽准入,严格末端监督执法,严格控制数量,以社会化机制公开招募并择优遴选培训评价组织,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04

展望未来:双证书制度的发展前景

双证书制度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为了撰写一篇有深度、有见地的文章,我需要进一步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 双证书制度的最新政策和发展动态
  2. 具体职业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成功案例
  3. 学生和企业对双证书制度的反馈和评价
  4. 双证书制度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的具体数据支持

通过这些信息,我可以从政策背景、实践效果、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来探讨双证书制度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参考价值。

未来,随着“双证书”制度的进一步推广和完善,相信会有更多职业院校受益于此,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