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共话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医药领域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业界共话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医药领域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在“2025环球时报年会——新质生产力产业实践洞见活动”上表示:“我国的基础大模型与世界最先进的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但位居第二。我认为我们有希望做到第一,因为我们拥有庞大的数据资源,企业参与积极性高,政府政策支持有力,这三个因素将推动我们在‘大模型+各行各业’的应用上做到最好。”
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科技、产业、经济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及企业代表,以“探索新质生产力在各领域的实践路径”为主题,旨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为产业升级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郑纬民院士总结了2024年大模型发展的两个特点:“一是基础大模型已发展为多模态,即融合文本、图像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二是大模型正加速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如医疗、金融、智能制造等领域。”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江涛分享了讯飞星火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成果:“我们的智医助理已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目前应用于600多个区县,提供了8.6亿次辅助诊疗服务。这一应用规模远超美国同行,充分体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方面的独特优势。”
天士力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水平介绍了该公司发布的“数智本草”大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挑战:“首先,大量古籍中的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语言表达存在差异,这阻碍了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其次,许多中成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尽管如此,我们仍看好中医药的海外发展前景,并希望利用大模型在教培体系构建、中成药体系阐释以及新处方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
然而,周水平也指出,目前大模型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仍面临精准度不足的问题。“即使在导入4000多万篇医药文献、上万本古籍和350万个天然分子数据后,其精准度仍无法满足医药领域的高标准要求。因此,在严肃医疗领域的应用仍需行业持续努力。”
本次活动由环球时报社携手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