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铸客大鼎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23:4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铸客大鼎

近日,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传来重磅消息:出土一尊大鼎,初步测量口径超过88厘米,这一尺寸已超越目前所知最大的铸客大鼎(口径87厘米)。这一发现或将改写中国青铜器的历史记录。

铸客大鼎,又名“楚大鼎”,是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它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腹围290厘米,重达400公斤,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珍贵文物。鼎身为圆口、方唇、鼓腹、圜底,配有附耳和三蹄足。腹部饰有突起的圆箍,箍上刻有模印羽翅纹,双耳和颈部外壁则饰以变体鸟首几何纹,足根部则有高浮雕兽首纹,整体造型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

最引人注目的是,鼎口平沿处刻有“铸客”等12字铭文,前两字清晰可辨。关于“铸客”的解释,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指从其他诸侯国请来的工匠,体现了战国时期工匠身份的相对自由;另一种则认为是管理工匠的低级官吏。这种命名方式反映了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之间工艺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铸客大鼎的出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1933年,它在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中被发现。随后,这尊国宝经历了抗日战争的动荡岁月,与故宫文物一起辗转于重庆、宜宾等地。抗战胜利后,它随故宫文物返回南京,最终于1952年在合肥安家落户。在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里,铸客大鼎曾严重受损,直到1954年至1955年,安徽邀请苏派青铜修复师金氏兄弟对其进行修复,才得以重现昔日辉煌。

1958年,毛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对这尊大鼎表现出浓厚兴趣。他绕鼎仔细观察,并风趣地说:“好大一口鼎,可煮一整头牛啊!”这句话生动展现了铸客大鼎的宏伟气势,也成为了传颂至今的佳话。

铸客大鼎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鼎的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各刻有“安邦”二字,体现了古人对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作为楚国的重器,它见证了楚国从鼎盛到衰落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最高成就。

2014年12月13日,为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鼎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落成。这尊公祭鼎正是以铸客大鼎为原型,等比例放大铸造而成,成为中华民族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重要象征。

如今,铸客大鼎静静地陈列在安徽博物院的展厅中,向世人诉说着中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以及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随着武王墩墓考古工作的推进,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迎来一尊更大的“楚大鼎”,但铸客大鼎在中国青铜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将永远熠熠生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