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新冠症状已发生变化,这些特征需警惕
最新研究:新冠症状已发生变化,这些特征需警惕
随着春季的到来,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在当前新冠疫情持续低水平流行的背景下,如何准确识别新冠早期症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将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防控政策,帮助读者掌握识别新冠早期症状的关键要点。
新冠症状与普通感冒、流感有何不同?
准确区分新冠与普通感冒、流感的症状,有助于及早发现病情,采取适当的治疗和防护措施。
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一般不会出现高热,全身症状较轻。
流感:全身症状较重,常伴有高烧(38.9~40℃)、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明显症状。
新冠病毒感染:早期症状与感冒和流感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表现。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干咳、乏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嗅觉或味觉减退、咽喉疼痛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新冠感染可能导致呼吸困难,重症患者尤为明显。
专家解读:新冠症状的新变化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新冠症状会随病毒变异和患者疫苗接种情况而变化。研究团队分析了超过7.6万宗新冠病例的症狀文字报告,发现70.9%的病例出现病徵,并识别出102种症状。
研究显示,原始型和Delta变异株在未接种疫苗的有症状个案中出现的症状相似,但Omicron BA.2亚变异株则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特征,包括疲倦、发烧、胸痛、流鼻水、咳痰、恶心或呕吐,以及喉咙痛等。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接种两剂或以上疫苗的有症状个案中,感染BA.2更易引起发烧。
发现症状后怎么办?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五一”假期及春夏季新冠病毒感染等重点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公众若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明确诊断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特别是老年人、有基础病的患者,以及呼吸道疾病患者,更要重视早期症状,及时就医。同时,建议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发现异常症状及时采取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
如何预防新冠感染?
接种疫苗:预防接种是防控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建议适龄儿童及时、全程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同时推进重点人群接种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新冠病毒疫苗。
个人防护:在人员密集、空间密闭的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勤洗手,避免随地吐痰,保持社交距离。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提高自身免疫力。
关注疫情动态:出行前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动态,合理安排出行计划。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提高警惕,科学应对,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