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河豚毒素:从致命毒药到医药原料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50:5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河豚毒素:从致命毒药到医药原料

河豚毒素是一种剧毒的天然物质,存在于河豚体内,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近年来,随着河豚毒素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不断深入,这种致命的毒素正逐渐展现出其在治疗疾病方面的潜力。本文将从化学性质、来源、毒性、用途以及中毒急救措施等多个方面,全面解析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的化学性质

河豚毒素,学名叫做tetrodotoxin(TTX),是一种天然的钠通道阻滞剂,通过堵塞细胞膜上的通路来阻止信息传递。这种特殊的性质使得河豚毒素成为一种极其危险的毒素,一旦误食,便能够在超强持久力的毒素释放中造成横膈膜瘫痪,直至窒息和死亡。

河豚毒素是一种多羟基全氢甲基喹唑啉的复杂化合物,元素组成大约是C10-12H15-19O8-10N3,弱碱性,无色结晶。小鼠致死剂量LD50为5×10-9—10×10-9,对中等体重的人0.3毫克在1—2小时内即会死亡。河豚毒素一般存在于血液、卵巢、皮肤、肝脏之内。但双斑圆鲀等的肌肉内也含强毒,暗色东方鲀肾脏毒性最强。河豚毒性随季节而异,冬春之交毒性最强。幼鱼毒性不亚于成年鱼。河豚毒素稳定,盐腌、日晒、一般烧煮均不能解毒,若与无毒鱼混腌,无毒鱼亦能被其毒素污染。河豚毒素作用于神经中枢,会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河豚毒素的来源

河豚毒素可从多种动物中检测得到,并非河豚所特有的。那究竟河豚毒素从何而来?目前主要有内因说和外因说两种。Matsumura等用授精法从河豚鱼卵母细胞发育的胚胎中发现河豚毒素的毒性随胚胎发育不断增高,提出TTX是河豚鱼胚胎的产物,但没有更多证据证实这种说法。外因说即所谓的食物链假说和微生物起源假说。YujiNagashima等通过用不同的豚鱼肝脏切片进行试验。肝脏切片在河豚毒素浓度为25μg/mL的培养基中孵育,检测河豚毒素的积累表明了在河豚鱼和豚鱼肝脏间河豚毒素的累积是不同的,它们的不同并不在于河豚毒素的分泌能力,而在于它的吸收能力。河豚毒素的体外积累实验支持了外因说这一观点。虽然河豚毒素的起源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并没有在河豚鱼体内找到可分泌毒素的腺体和导管,但已从海洋细菌的发酵产物中检测得到河豚毒素及其类似物。认为河豚毒素来源于摄食。研究人员认为食物链是河豚毒素的主要积累途径。为了证明它的起源,研究了几种耐河豚毒素的生物体,从中分离出几种肠道细菌,并证明某些肠道细菌确实能产河豚毒素,推断海洋中河豚毒素的最初生产者是这些海洋细菌。此外,通过浮游动物经食物链传递、或寄生(共生)等途径来积累河豚毒素的实验,证实了遵循食物链中越高级的生物有着越高浓度的河豚毒素的原则。这个假说也通过用非毒性河豚鱼由于喂养含河豚毒素的饲料而中毒的事实得到证明。

河豚毒素的用途

河豚毒素作用于神经中枢,会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河豚毒素有抗癌作用,是癌症后期的治疗药物。100千克河豚卵巢可制取河豚毒素1—2克。其提取过程是:水提取物煮沸、过滤、层析,用10%乙酸洗脱。洗脱液用活性炭吸附,再用稀乙酸洗脱,洗脱液河豚毒素结晶沉淀。河豚大约是500种海洋有毒性鱼类中,人畜受其毒害最为常见者,如刺鲀科(Procupine fish,10种)、翻车鲀科(Sunfich,1种)、鲀科(Puffers,40种)。中国沿海分布有10余种,各地俗称“小玉斑”、“大玉斑”、“乌狼”、“?鲅”、“腊头”、“乘鱼”、“鸡泡”等。中国东汉张仲景(约公元200年)所著《金匮要略》明确指出河豚的毒性。后于《本草纲目》中对海洋毒素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就。

河豚毒素中毒急救

河豚鱼种类繁多,其血、卵巢、皮、肝等均有毒,已知河豚鱼的毒素主要有河豚毒素(tetrodotoxin)和河豚酸(tetrodonic acid)两种毒素。河豚的毒素相当稳定,用盐腌、日晒、煮沸,甚至高压(15磅)、高温(121℃)均不能使毒素完全消除,若与无毒鱼混腌,无毒鱼亦能被其毒素污染。河豚毒素有箭毒样作用,主要作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使神经轴索膜对钠离子不起透过作用,阻碍神经传导。首先引起感觉障碍,以后引起运动神经麻痹,严重者脑干麻痹,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中毒症状:

先出现胃肠道局部刺激症状,继则口唇、舌、上下肢知觉迟钝,而指尖尤甚,渐至四肢运动麻痹,呼吸困难,皮肤发紫,脉搏细小频数,血压、体温均下降。瞳孔散大,语言障碍,终至呼吸麻痹而致死。临死时,大都意识清晰。河豚毒在体内不能迅速破坏,可持续1~2天。部分患者可见心脏房室传导阻滞;中毒程度深者,可呈现Ⅲ。房室传导阻滞,终至死亡。

解救措施:

1,急救处理。及时洗胃,催吐,导泻,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必要时输氧。

2,血压下降时,静滴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可拉明。

3,民间用鲜橄榄、鲜芦根各120g,洗净捣汁服。或以白茅根120g,白糖15g,煎服。

4,孙思邈:“凡其中毒,以芦根捣汁和蓝靛饮之”。

5,太乙紫金锭 (玉枢丹),每服1.5~3g,重症加量,解救颇验。

6,昏迷时,用至宝丹,1次1粒,1日2次,温开水鼻饲,也用橄榄及龙脑浸水解,或以槐花微炒或干胭脂等份同捣粉,水调灌之。

用途

医药原料

类别
有毒物质

毒性分级
剧毒

急性毒性
口服-小鼠 LD50: 0.334 毫克/公斤; 静脉-小鼠 LD50: 0.007 毫克/公斤

可燃性危险特性
可燃, 燃烧时分解有毒氮氧化物气体

储运特性
库房低温(4℃以下), 通风, 干燥; 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灭火剂
水, 二氧化碳, 干粉, 砂土

本文原文来自ChemicalBook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