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轻度运动,助你安然入睡
晚间轻度运动,助你安然入睡
“晚上运动真的能帮助改善睡眠吗?”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人。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居民的平均睡眠时长仅为6.75小时,超过六成的人睡眠质量欠佳。面对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通过运动来改善睡眠。那么,晚间运动到底能不能帮助我们睡得更好呢?
研究发现:晚间轻度运动确实有效
近日,一项发表在BMJ子刊上的最新研究给出了令人振奋的答案。研究发现,睡前4-5小时进行规律的轻至中度抗阻运动,不仅能有效延长近30分钟的睡眠时间,还不会破坏睡眠质量。
这项随机交叉试验共纳入28名参与者,他们被随机分配到小动组(试验组)与久坐组(对照组)。小动组的参与者需要从下午5点至5点半开始的4个小时内,每30分钟进行一次3分钟的简单抗阻运动,其他时间依然保持久坐状态。这些抗阻运动包括椅子深蹲、提踵、站立膝上提和直腿臀部伸展等简单动作。
研究结果显示,与长时间坐着相比,有规律地进行抗阻力运动能使睡眠周期时间有效延长29.3分钟,总睡眠时间延长27.7分钟。更重要的是,这种程度的“小运动”不会影响睡眠质量,也不会对随后的自由生活体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为什么晚间运动能改善睡眠?
那么,为什么晚间运动能帮助我们睡得更好呢?这背后有着科学的解释。
首先,运动后体温会上升,随后的自然下降过程有助于促进睡眠。研究表明,在运动后的4到5小时内,体温会自然下降,这与夜间身体准备进入睡眠状态的生物节律过程相一致。这种体温下降有助于加速入睡过程,并可能增加深度睡眠的时长。
其次,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自然的镇痛剂和愉悦因子,能够显著减轻压力、焦虑及抑郁情绪。从心理角度来看,运动可以减轻压力和焦虑,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此外,运动对情绪的提升作用也可以通过影响神经递质水平实现。运动可以增加大脑中的血清素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水平,有助于调节心情、食欲和睡眠。
如何通过运动改善睡眠?
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推荐进行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力量训练如举重、做俯卧撑等也有助于改善睡眠。此外,瑜伽和拉伸运动可以帮助身心放松,即使是轻度的活动如散步或做家务,也能帮助改善睡眠。
注意运动时间:建议在睡前2-3小时完成运动,以便体温有足够的时间自然下降,减少对入睡的干扰。如果只能在晚上运动,尽量避免临睡前进行高强度运动。
控制运动强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就足够了。运动时应该能够正常呼吸和交谈,如果感到气喘吁吁,可能意味着强度过高。
循序渐进:如果你平时不经常运动,可以从轻度活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不要过度劳累。
其他改善睡眠的小贴士
除了运动,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帮助改善睡眠:
- 规律作息:每天按时上床和起床,保持稳定的生物钟。
- 优化睡眠环境:确保卧室安静、舒适,温度适宜。
- 放松身心:尝试冥想、深呼吸或其他放松技巧缓解压力。
- 注意饮食:避免晚餐过饱或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因和酒精。
- 限制屏幕时间:睡前减少使用电子设备,避免蓝光干扰睡眠。
总之,通过规律的晚间轻度运动,结合良好的睡眠习惯,我们可以逐步改善睡眠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反应不同,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计划。如果睡眠问题持续存在,建议咨询医生以排除潜在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