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精神心理,拥抱美好人生
关注精神心理,拥抱美好人生
2024年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共享心理健康成果,提升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
精神疾病的危害
危害患者自身身心健康
精神疾病往往危害患者自己的身心健康,自伤自杀是其面对精神疾病的一种行为方式。据临床调查,自杀率最高的精神心理疾病是抑郁症,其自杀危险高于一般人的50倍;其次是精神分裂症,在死亡的精神病患者中占13%。扰乱社会正常秩序
由于受到病理心理的影响和支配,患者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危害社会的行为,他们有的患者难以走出心理误区偏执记恨于政府或社会,有的甚至采取过激行为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 攻击伤害他人
由于受病态心理的影响,或者受精神症状的支配,会出现危险的冲动行为,攻击他人,多会对被攻击者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被攻击者往往是患者周围熟悉的人,甚至亲人居多。这也是常见的精神疾病对心理健康的危害。
- 破坏家庭和美
精神疾病会造成家庭经济状况及家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出现各种各样危及社会的行为,他们有的患者难以走出心理误区,精神负担加重等情况,尤其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发育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类病种分类
精神分裂症
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具有思维、情感、感知、行为和人格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分裂”。病程多迁延,易复发,多次发病者会转入慢性状态,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
是以明显的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具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也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为慢性。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为一发作性精神障碍,分裂症状和情感症状在同一次发病中均很明显,两症状同时出现又同样突出,且常有反复发作倾向,缓解良好。分裂症状为妄想、幻觉及思维障碍等精神症状,情感性症状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症状。偏执型精神病(妄想性精神病)
是一组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而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若存在幻觉也历时短暂且不突出。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无明显其他心理方面的异常。多在30岁以后起病。据国外统计,时点患病率为0.03%,终生患病概率为0.05%—0.1%,包括以往疾病分类中的偏执狂(妄想狂)。癫痫引起的慢性精神分裂样精神病(慢性癫痫性精神病)
主要表现为慢性偏执状态,并有幻觉与强制性思维等思维形式障碍,情绪不稳、易激惹、抑郁、恐惧等,病情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无缓解倾向。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首先符合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标准,无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少年或成人均有可能伴发各种精神障碍,而且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表明,在精神发育迟滞这一人群中,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精神疾病的防治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要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精神卫生法律法规,规范精神卫生服务行为。同时,还要加强精神卫生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精神卫生专业人才,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精神卫生服务。加强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干预
对于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我们应该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还要加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恢复健康,重返社会。加强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要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增强公众的精神卫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