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的经典中药方剂
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的经典中药方剂
八正散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本文将从八正散的组成、功效、应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传统中药方剂。
八正散方剂寒热分析
八正散主要由以下药材组成:
- 梔子 (寒性)
- 甘草 (平性,微凉)
- 萹蓄 (寒性)
- 车前子 (寒性)
- 大黄 (寒性)
- 灯心草 (寒性)
- 滑石 (寒性)
- 木通 (寒性)
- 瞿麦 (寒性)
从药材的性质来看,八正散主要由寒性药材构成。其中,栀子、萹蓄、车前子、大黄、灯心草、滑石、木通、瞿麦皆为寒性,直接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甘草虽为平性,但因其具有清热解毒之效,在此方中也偏向凉性,并能调和诸药。综合来看,八正散整体呈现明显的寒性,主要用于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癃闭等症状。方中没有热性药材,故其「热性指数」为 0,「寒性指数」高达 28,充分反映了此方剂的寒凉特性。
八正散归经分析
八正散主要适用于以下经络异常:
- 膀胱经异常:膀胱经湿热,表现为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等症状。
- 心经异常:心经有热,可能出现心烦、口舌生疮等症状。
- 胃经异常:胃经湿热,可能出现口渴、口臭、便秘等症状。
- 肺经异常:肺经有热,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咽喉肿痛等症状。
- 肾经异常:肾经湿热,可能出现小便短赤、腰痛等症状。
- 脾经异常:脾经湿热,可能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 小肠经异常:小肠经有热,可能出现小便灼热、疼痛等症状。
- 肝经异常:肝经湿热,可能出现胁肋胀痛、口苦、易怒等症状。
- 大肠经异常:大肠经有热,可能出现便秘、腹痛等症状。
- 三焦经异常:三焦经湿热,可能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
- 心包经异常:心包经有热,可能出现心烦、失眠等症状。
以上分析基于八正散各药材归经及比例,并从经络辨证角度出发,判断其可能适用的经络异常情况。
八正散方剂组成解释
- 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有效清解血热,缓解发热、烦躁、口渴、便秘、尿赤等症状。
- 甘草:调和药性,缓和寒凉之性,避免伤脾胃;解毒护胃,减轻药物毒性,保护脾胃。
- 萹蓄: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可利湿热,改善排尿不畅。
- 车前子:利水渗湿,清热解毒,可有效清热利湿,解除下焦湿热。
- 大黄:泻热通便,清热解毒,可泻去肠道积热,解除湿热壅滞。
- 灯心草:清热利湿,引药下行,使药力直达下焦,加强利湿通淋的效果。
- 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毒,协助清除湿热,达到清热利湿的效果。
- 木通:利水通淋,清热解毒,改善小便不利、淋痛等症状。
- 瞿麦: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有效改善湿热证的水腫症狀。
八正散方剂介绍
八正散的主要功用是「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是治疗传统中医「热淋」的经典用方,可见其效果显著。主治因为体内湿热淋证,尿频、尿急、小便涩痛、淋沥不畅、小便浑赤,甚或痛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亦可治「心经热毒证」,主要症状是:口渴、口干一直想喝水,心中烦躁不安、眼睛红赤、眼睛痛、口干、流鼻血、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八正散所治疗的证候,都是因为体内湿热,蕴于下焦膀胱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心经与火毒相关,也可以治疗「心经邪热,一切蕴毒。」膀胱是津液之腑,当体内水液运化障碍时,膀胱就会出现异常症状。当温热阻于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会出现频尿、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较深、红赤,甚则癃闭不通,没有多少尿液。此刻,小腹急满,邪热内蕴化毒,挟湿热上蒸,津液被灼,所以口燥咽干,一直想喝水。
心经通往眼睛,所以眼睛红痛,口唇焦乾、流鼻血、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烦躁不宁。苔黄脉数,亦为体内湿热之象。
湿热下注导致膀胱、尿道发炎
本方集多味清热、利水、通淋药于一体,着重于「清」、「利」、「通」,所以是治疗「热淋」之常用方,也可以治疗「石淋」、「血淋」。此方以瞿麦、萹蓄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瞿麦偏寒,可降心火,利小肠,逐膀胱溼热,为治淋要药。萹蓄利水通淋,尤对湿热淋证较好。木通、滑石、车前子、栀子清热利湿通淋。其中木通苦寒清热利水,宣通湿滞,利九窍,除郁热,导小肠之热下行。滑石性寒沉降,善能滑利水道,除湿热,渴即自止。车前子利水通淋而不伤气。单用上述利水通淋之品,清热之力似有不足,故以栀子,大黄为「清热泻火」,导湿热下行。其中栀子清泻三焦湿热,走气分以除邪热,入血分以凉血止血,既可治热淋,又可治血淋。大黄泻热降火,清利湿热,清面分实热,活血止血,对气病及血、热迫血溢之「鼻衄」、「血淋」,可奏清热活血止血之功。炙甘草甘缓止痛,防诸药苦寒伤胃,而调和诸药,若用甘草梢则可引药力直至前阴,使药物主要作用于膀胱和尿道。用法中加入「灯心草」味淡气轻,清心泻火,导热下行全方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道通淋涩之效。上述药物除能治下通淋之外,亦兼清中上部病位的热毒。木通、山栀子仁、大黄、车前子、灯心诸药,皆入心经,俱有清心泻火解毒之功。车前子兼可清肺热,栀子清利三焦,大黄通畅腑气,导泄密热。诸药相伍,虽以治「下焦」为主,实则三焦皆可清利。所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本方「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本方以八味清热、利水、通淋之药等量,共为散剂应用,故名「八正散」。
「八正散」与「导赤散」都是治疗热淋的常用方剂,主要作用均是清热利水通淋。八正散清热利水通淋之力较强,偏于治下,尤养阴作用,适用于湿热下注。导赤散清热利水通淋作用较弱,偏于清心火,有养阴作用,适用于心经热盛,移热小肠所致之口糜口疮,小便赤涩热痛,病情较轻。
现代运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产后及术后尿诸留、丝虫病、乳糜尿等属湿热下注者。
传统服药法
上药为散。每服6克(二钱),用水150毫升(一盏),入灯心,煎至100毫升(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注意事项及副作用
长期头痛、心悸忌服 虚寒或孕妇忌服 本方为苦寒通利之剂,多服会引起虚弱证候,如头晕、心悸、四肢无力,食欲不佳等,故宜于实证,虚弱者慎用。
八正散的经络形态
每年在进入夏季之后,至少有50%以上的人体内脾经、膀胱经能量非常低下,尤其是最炎热的7-8月,现象更是明显,每个人都可以轻易验证。这时候天气热,每个人体内火气都很大,三焦经、大肠经严重实证,如果没有调养得当,湿热下注就很容易出现膀胱炎。
可以参考夏季常见经络型态文章(点击开启)
相同名称方剂
- 八正散, 出处:《症因脉治》卷四。 组成:瞿麦、滑石、木通、萹蓄、甘草、车前子、山梔、赤茯苓。 主治:中热泻,二便皆滞。
- 八正散, 出处:《痘疹全书》卷上。 组成:木通、赤茯苓、滑石、甘草、连翘、升麻、猪苓、淡竹叶、瞿麦、灯心。 主治:痘疹小便不通。
- 八正散, 出处:《片玉痘疹》卷三。 组成:大黄(酒炒)、滑石、甘草、赤芍、瞿麦、车前子、木通、赤茯苓、萹蓄。 主治:痘疹发热,小便不通者。
- 八正散, 出处:《症因脉治》卷四。 组成:瞿麦、滑石、山梔、木通、甘草、车前子、泽泻、赤苓、淡竹叶。 主治:清热利湿。主治:湿热痢,无表邪,腹痛后重。
- 八正散, 出处:《局方》卷六。 组成:车前子1斤,瞿麦1斤,萹蓄1斤,滑石1斤,山梔子仁1斤,甘草(炙)1斤,木通1斤,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1斤。 主治: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消炎,利水散结,通便。主治:湿热下注,热淋,血淋,石淋,或小便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心经邪热上炎,口舌生疮,咽干口燥,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咽喉肿痛,舌苔黄腻,脉滑数,现用於泌尿繫感染,泌尿繫結石,産後及朮後尿瀦留等。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妊娠心氣壅,胎氣八個月散墜,手足浮腫,急痛下安,難産。小兒傷寒壯熱,及潮熱積熱,斑瘡水痘,心躁發渴,大便不通,小便赤澀,口舌生瘡。心經實熱,或思慮勞神,或飲食太過,致使三焦發熱,心火癮熾,目大眥赤脈傳睛。陽水為病,脈來沉數,色多黃赤,或煩或渴,小便赤澀,大便多秘。下疳、便毒,小便淋漓,脈證俱實者。妊娠轉胞,小便不通者。石淋,尿則莖中作痛,常帶砂石,因膀胱蓄熱日久所致。
注意:以上所有资讯仅供学术研究使用,任何医疗行为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本文原文来自cloudtc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