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追索,七根石柱终归圆明园:揭秘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
十年追索,七根石柱终归圆明园:揭秘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
2023年6月21日,七根流失海外160余年的圆明园汉白玉石柱终于重返故土,重新矗立在圆明园的遗址上。这批石柱的回归,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文物归还,更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与努力,见证了中国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艰辛历程。
一段跨越百年的流离
这七根石柱,原本是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西式番花、贝壳、牡丹、玉兰、荷花等纹样,是中西合璧艺术的杰出代表。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这些珍贵的文物连同其他无数珍宝一起,被掠夺至海外,开始了漫长的流离岁月。
十年追索,几多艰辛
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北京大学的专家在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发现了这批石柱。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在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一场历时十年的文物追索行动就此展开。
追索工作远比想象中艰难。根据国际法和相关公约,文物追索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文物的流失是非法的。同时,还需要与所在国的政府、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者进行复杂的谈判。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上海大学的陈文平教授和兰州大学的王冀青教授等专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文平教授30多年来致力于海外文物追索工作,他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为许多流失文物建立了详实的档案。而王冀青教授则通过研究斯坦因等文物贩子的档案,揭示了大量文物非法出境的证据链。这些努力为追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和历史依据。
经过长达十年的艰苦谈判和多方协调,2023年6月,挪威收藏机构终于同意将这七根石柱无偿捐赠给中国。这一成果,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努力,也开创了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的新路径。
文物追索: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圆明园七根石柱的回归,是中国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一个缩影。据统计,目前世界上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收藏着中国文物多达164万余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更是难以计数。这些文物的回归之路,充满了曲折和挑战。
从法律层面来看,许多国家的法律允许善意购买者获得文物所有权,这为追索工作设置了重重障碍。此外,时效制度的存在也使得原属国难以通过诉讼追回文物。因此,除了法律途径,中国还通过执法合作、协商捐赠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
近年来,中国在流失文物追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就有38件流失美国的文物艺术品成功回归。截至2024年9月,中国已与27个国家签署防止文物盗窃、盗掘及非法出境的双边协议,成功促成43批次、19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归。
归来兮,文物重光
圆明园七根石柱的回归,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物归还,更是一次文化的胜利。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努力,见证了中国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艰辛历程。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记忆的回归。
正如一位文物专家所说:“文物的回归,不仅仅是物的回归,更是精神的回归。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国际规则向更公平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国内研究力量,建立跨学科团队,为追索工作提供智力支持。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多流失文物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