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脏健康的“天然良药”
运动:心脏健康的“天然良药”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幸运的是,除了药物治疗,运动疗法正日益成为维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手段。
运动如何守护心脏健康
研究表明,规律且适量的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全方位的积极影响。
改善心血管功能
运动时,心脏这个“引擎”会加大马力,输送更多的血液到全身。如果经常运动让这个过程重复发生,就可以大大增强身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功能和调节适应能力。运动可以降低休息时的静息心率或运动时的心率,延缓运动限制的出现。同时,运动还能提高每搏输出量,即心脏每次搏动能够泵出更多血液。心脏因此拥有了更多的功能储备,满足不同的需要。
控制血压
运动有助于人体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药物难以控制的舒张压,通过运动也能够使其降低10-20毫米汞柱。对于血管功能良好的人群,运动可使收缩压升高,但很少超过180毫米汞柱,舒张压则往往轻微升高、不变或者轻微下降。
改善糖代谢
运动通过改善糖代谢,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了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酶活性,减轻肥胖,降低血管粥样硬化的概率。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的突破性发现
近期,深圳市人民医院团队完成的一项课题研究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与标准的中等强度连续有氧训练(MICT)相比,在缓解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症状和改善心脏健康方面更有效。研究团队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学综合性科技期刊《Genes & Diseases》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新型分泌因子Metrnl在运动改善心衰中的核心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显示,HIIT运动改变了心衰小鼠心肌细胞的蛋白质表达谱,增加了能量代谢相关通路蛋白质的表达,特别是葡萄糖和脂质代谢通路蛋白质的表达。这说明了HIIT运动可能通过分泌Metrnl影响代谢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心脏病患者如何安全运动
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适当运动不仅安全,还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心脏康复?
心脏康复是指心脏疾病患者,在专业的心血管医生评估后,通过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的综合干预,实现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各个时期的全面、全程康复管理。心脏康复分三期:Ⅰ期康复,即住院期间康复,目的是通过医务人员的健康宣教及综合评估,增加患者的康复意识,积极进行心脏康复。Ⅱ期康复,指门诊医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管理,涉及药物、运动、营养、戒烟、心理、睡眠等内容。Ⅲ期康复,指居家康复,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培养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处方如何制定?
运动处方是心脏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运动能够改善老年患者体能,降低跌倒发生的风险,促进心理健康和降低焦虑水平;另外,运动也可改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专业的医务人员将患者危险分层,按照低危、中危和高危等级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
适合老年患者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运动、拉伸训练、平衡及协调性运动。有氧运动包括行走、慢跑、游泳、健身操等,运动时间20~40分钟/次,运动频率3~5次/周。力量运动如举哑铃等,建议运动频率为2~3次/周,1~3组/次,每组10~15个动作,每次训练达中等疲劳。拉伸训练以缓慢可控的方式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强度以有牵拉感而不会感觉疼痛为宜。正常呼吸下,每个部位的拉伸时间逐步增加到30秒。如果可以耐受,增加到90秒,运动频率2~3次/周。平衡和协调性运动的动作由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身。
运动注意事项
- 避免突然爆发性的体育锻炼,否则会增加心脏负荷,诱发炎症活动,还会引起肌肉损伤。
- 避免过度锻炼,否则易增加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 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基础情况有较大差异,结合自身情况适当调整,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心肺功能下降等情况,应适当减少运动强度或者频率。
- 运动中正确的呼吸方法: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避免憋气,避免鼓肚子等动作。
- 无论采用哪一种运动方式,都须包括3部分:热身期、运动期、放松期,放松期应适当延长。
- 建议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运动风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居家运动建议
当户外运动康复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时,患者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居家康复训练。一般建议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居家运动方案。居家运动训练可以使用踏车、跑步机等运动器械;若不具备运动器械,可以采取打太极拳、举哑铃等方式训练。
不适合运动的情况
严格来说,安全的心脏运动康复应该在监测心率和血压的情况下进行,而且不是所有的老年心脏疾病患者都可以进行心脏运动康复,要结合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出现下面的这些情况,就不建议进行心脏运动康复,而是应先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如:恶性心律失常、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胸痛、晕厥,有心前区疼痛、头晕等症状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发热,未控制的心力衰竭,心包炎或心肌炎,血栓性静脉炎,近期血栓栓塞,限制运动能力的运动系统异常等。老年患者运动过程中出现急性胸痛、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头晕,或血压增高(收缩压>200mmHg 或舒张压>110mmHg),心率加快(心率超过120次/分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速),关节或肌肉异常疼痛等情况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必要时及时就医。
结语
运动是维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方式,但需要强调的是,运动不能替代必要的药物治疗。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并定期评估效果和安全性。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充足睡眠和良好心态,也是心脏健康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