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学习激发潜能,重庆小学用智能机器人革新编程教育
游戏化学习激发潜能,重庆小学用智能机器人革新编程教育
在重庆的一所小学里,智能机器人“小飞”正在改变传统的编程课程教学方式。学生们通过与“小飞”的互动,不仅解决了复杂的数学问题,还自主设计了智能声控灯和加湿器。这种游戏化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应用。随着国家对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引入类似“小飞”这样的智能工具,为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小飞”进课堂,编程学习变游戏
“小飞,12乘65等于多少?”随着学生的一声令下,智能机器人“小飞”迅速给出了答案。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数学问答,而是重庆某小学编程课堂上的一个场景。在这里,“小飞”不仅是学生的助手,更是他们的老师和玩伴。
“小飞”具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多种功能,能够与学生进行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编写程序,让“小飞”完成各种任务。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编程的基础知识。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创造
传统的编程课程往往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机会。而“小飞”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学生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编程练习,而是开始尝试设计自己的智能设备。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利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成功设计出了智能声控灯和加湿器。这些作品虽然简单,但却凝聚了孩子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他们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
游戏化学习激发无限潜能
“小飞”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游戏化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过程,通过设置任务、奖励和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小飞”的陪伴下,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虚拟的游戏世界。他们需要完成各种编程任务来获得积分,积分可以用来解锁新的功能和设备。这种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探索欲,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复杂的编程知识。
政策支持,为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2022年,教育部进一步推动了课程标准的修订,将编程课程从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今年2月,教育部在全国遴选确定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引导学校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探索。
重庆这所小学的实践,正是国家政策落地的生动体现。通过引入“小飞”这样的智能工具,学校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更为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未来展望:智能教育的无限可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机器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它们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编程,还能在语言学习、科学实验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与智能机器人的互动,学生能够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一位参与课程的学生所说:“编程不再是一门枯燥的课程,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冒险。‘小飞’就像我们的朋友,陪伴我们探索未知的世界。”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无疑将为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