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小飞”走进课堂,助力中小学编程教育创新
智能机器人“小飞”走进课堂,助力中小学编程教育创新
在上海沈家门小学的课堂上,一个名叫“小飞”的智能机器人正在与学生们互动。“12乘以65等于多少?”老师话音刚落,学生便向“小飞”发出指令,只见“小飞”迅速做出反应,准确报出答案。这一幕,正是人工智能走进中小学课堂的生动写照。
“小飞”机器人由科大讯飞开发,融合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能够精准理解人类指令并持续优化交互体验。在教育场景下,“小飞”不仅是一个智能助手,更是一位个性化的学习导师。
从“老师”到“伙伴”:智能机器人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编程教育往往依赖于课本和电脑,而智能机器人的加入,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可以通过与“小飞”对话,完成各种任务,如数学运算、物理实验等。这种互动式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编程知识。
“小飞”机器人还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资源推荐。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成长。
政策支持下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2022年,教育部将编程纳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像“小飞”这样的智能机器人,成为了推动编程教育普及的重要工具。
从课堂到未来: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智能机器人在编程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与“小飞”的互动,学生不仅学会了编程,还锻炼了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沈家门小学,学生们的创造力被充分激发。有的学生设计出智能声控灯,有的制作出自动加湿器,还有的尝试开发智控风扇。这些作品虽然简单,却凝聚着孩子们的智慧和创意。
展望:智能教育的未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机器人在教育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它们不仅能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互动性更强的学习体验。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智能机器人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要成为教师的伙伴,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像“小飞”这样的机器人走进校园,为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