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院士”邹学校点赞:巴彦淖尔辣椒产业的科技密码
“辣椒院士”邹学校点赞:巴彦淖尔辣椒产业的科技密码
202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带领国家特菜产业体系专家团队,专程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调研指导当地的辣椒研究工作。邹学校院士,这位被誉为“辣椒院士”的专家,对巴彦淖尔的辣椒产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推荐了适合当地推广的高效栽培技术。在他的指导下,巴彦淖尔市的辣椒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盐碱地上种出优质辣椒
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西部,拥有大面积的盐碱地。近年来,当地通过集成应用“五位一体”改良技术模式,成功将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改造成了优质辣椒生产基地。目前,巴彦淖尔市的辣椒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1万亩增长至2024年的35.5万亩,成为我国重要的辣椒产区之一。
创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
在邹学校院士团队的指导下,巴彦淖尔市引进并推广了“北星”系列辣椒新品种。这些品种不仅适应性强,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良,特别适合机械化作业。2024年9月,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组织专家组对“北星”系列辣椒进行了现场测产。结果显示,“北星六号”平均亩产量为2998.81公斤,比对照品种“红龙23”增产2.23%;而“北星一号”表现更为突出,平均亩产量达到5996.94公斤,增产率高达104.4%。
除了优良品种,巴彦淖尔市还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技术。通过工厂化育苗,不仅提高了种苗质量,还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机械化移栽则实现了精准定植,提高了种植效率。同时,当地还广泛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保证了辣椒的生长需求。
创新套种模式提升效益
巴彦淖尔市还积极探索创新种植模式,其中小麦套种辣椒的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乌拉特前旗的示范园区,采用4.2米带型设计:小麦种植15行,行距16厘米,小麦距辣椒40厘米,占地0.62亩;辣椒采用1膜4行种植,行距40厘米,株距25厘米,占地0.38亩。这种套种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还实现了作物间的互补效应。
从产量来看,六分地的小麦产量达到801.7斤,相当于单种小麦七分地的产量;四分地的辣椒产量为4310斤,相当于单种辣椒5.7分地的产量。从经济效益来看,小麦套辣椒的总纯收益为3557元,较单种小麦亩增收2437元,虽然较单种辣椒亩减少527元,但这种模式有效分散了市场风险,稳定了农民收入。
未来展望
邹学校院士指出,巴彦淖尔市的辣椒产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未来应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技术,扩大种植规模。同时,还要积极总结经验,分享成果,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辣椒产业,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巴彦淖尔市的辣椒产业正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向迈进。在不久的将来,这片曾经的盐碱地上,必将产出更多优质辣椒,为全国人民的餐桌增添更多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