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名员工20人是学生家长,小学食堂打造“妈妈厨房”模式
28名员工20人是学生家长,小学食堂打造“妈妈厨房”模式
近日,某小学食堂发布了年度绩效考核结果,该结果不仅关系到食堂工作人员的薪酬调整,还直接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本次考核涵盖了食品安全、成本控制、工作效率等多个关键指标,旨在全面评估食堂人员的表现。结果显示,大部分员工在服务态度和团队合作上表现出色,但也存在部分员工在食品安全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不足。学校表示,将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薪酬调整,并为员工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进一步提升食堂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绩效考核:食堂管理的“指挥棒”
“此次绩效考核是我们提升食堂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该校后勤负责人表示,“通过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我们能够全面评估食堂员工的工作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据了解,本次考核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 食品安全:包括食材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的规范性,以及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情况
- 成本控制:考察食材利用率、餐餐浪费情况以及整体运营成本
- 工作效率:评估员工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服务效率
- 学生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评价等方式收集反馈
创新管理:让食堂更有“人情味”
在传统管理模式之外,该校还积极探索创新机制,让食堂管理更有“温度”。
“妈妈厨房”模式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今年暑假,学校食堂开启自主经营改革,在招聘员工时意外发现,28名员工中有20人是本校学生的家长。这一发现让学校管理层灵机一动:何不发挥家长的优势,让他们参与食堂管理?
于是,“妈妈厨房”应运而生。妈妈大厨们不仅烹饪技艺精湛,更了解孩子们的口味。从骨汤面到莲藕肉丸,再到花样小馒头,一道道充满爱意的菜品赢得了学生们的青睐。同时,妈妈们还自发成立了膳食委员会,每天清晨轮流到校验菜、称重、分拣,严格把关食材质量。
“学生小厨师”计划则是另一项创新举措。学校从全校范围内招募对烹饪感兴趣的学生,经过专业培训后,让他们参与食堂的烹饪过程。这一做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也让食堂菜品更加贴近学生需求。
问题与挑战:持续改进是关键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考核结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员工在食品安全细节上仍需加强,成本控制方面也存在改进空间。对此,学校已制定了一系列整改措施:
- 加强员工培训,特别是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 优化采购流程,提高食材利用率
- 引入更多学生和家长参与机制,提升满意度
“食堂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该校校长表示,“我们将以此次绩效考核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质量,让学生吃得更健康、更满意。”
未来展望:食堂不仅是“吃饭的地方”
“食堂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一个育人的阵地。”这是该校管理层的共识。未来,学校计划将食堂打造成一个集餐饮、教育、社交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
一方面,学校将继续深化与家长的合作,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更深入地参与食堂管理。另一方面,学校还将开发更多食育课程,通过烹饪体验、营养知识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健康饮食习惯。
“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让食堂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中最温暖的回忆之一。”校长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