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研究:心血管疾病风险不同,LDL-C控制目标各异
阜外医院研究:心血管疾病风险不同,LDL-C控制目标各异
阜外医院陈亮团队近期在《JAMA》上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及死亡率之间的密切联系。这项研究利用了中国健康评估和通过全国团队合作降低风险(ChinaHEART)项目的前瞻性数据,明确了不同ASCVD风险队列中LDL-C浓度与死亡率的具体关联。研究发现,ASCVD风险较高的人群和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要严格控制LDL-C水平,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一发现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强调了个性化脂质管理的重要性。
研究背景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致病性且可改变危险因素之一。据估计,高LDL-C水平每年导致约430万人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7.7%。降脂治疗,尤其是他汀类药物,已被广泛用作AS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基本策略。
在不同ASCVD风险的个体中,LDL-C与死亡率之间的不同关联,决定了临床实践中使用的不同脂质管理策略。那么,对于不同ASCVD风险人群来说,“坏肝固醇”水平控制在多少更合适?
研究方法
基于中国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HEART)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研究团队纳入了近378.9万例参与者进行数据分析。参与者平均年龄为56.1岁,其中女性参与者占比60%。
按照病史及ASCVD风险高低,研究团队将参与者分为3个队列:
- 二级预防队列(约12.1万例参与者):已确诊ASCVD的参与者,如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疾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史。
- 一级预防队列(约83万例参与者):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但未确诊ASCVD的参与者。
- 低风险队列(约283.8万例参与者):其他参与者。
研究针对上述三大类人群,分析不同ASCVD风险中LDL-C水平与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为特因(包括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和肺癌)死亡率。
核心发现
在中位4.6年的随访中,共有约9.3万例参与者(2.45%)死亡。其中,低风险队列约4.5万例(1.58%),一级预防队列约4.1万例(4.97%),二级预防队列约0.7万例(5.53%)。3个队列参与者的死因各不相同,最常见的死因为心血管疾病(3.9万例)和癌症(3.1万例)。
研究人员在对LDL-C与整体人群死亡率的分析中发现,不同LDL-C水平与全因死亡或心血管疾病死亡以及特因死亡之间的关联,在不同ASCVD风险人群中呈现出差异性。具体来说:
- 在低风险队列和一级预防队列中,LDL-C水平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特因死亡率之间的关联呈U型。其中,在低风险队列中,LDL-C“最佳”水平为3.05 mmol/L时发生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最低;在一级预防队列中,该指标的“最佳”水平为2.75 mmol/L。LDL-C水平过低或过高,均可能增加死亡风险。而LDL-C水平在3.6 mmol/L时,卒中以及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最低”,其中卒中为常见的心脑血管死因。
- 而在二级预防队列中,这种关联则呈J型。对于已确诊心血管疾病的这类人群,应将该指标“最佳”水平控制在1.45 mmol/L。若LDL-C水平过高,死亡风险则可能增加。
实践意义
研究表明,LDL-C水平与死亡率之间的关联,在不同ASCVD分层风险的人群中存在差异。不仅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即使在ASCVD低风险人群中,都需要重视LDL-C水平控制,进行降脂治疗。低风险、一级和二级预防人群中的糖尿病患者,应接受更高频率的血脂监测和降血脂管理。
专家建议
基于这项研究,专家建议:
- 不同风险人群应设定不同的LDL-C控制目标:
- 低风险人群:3.05 mmol/L
- 一级预防人群:2.75 mmol/L
- 二级预防人群:1.45 mmol/L
糖尿病患者需要更严格的LDL-C控制目标。
低风险、一级和二级预防人群中的糖尿病患者,应接受更高频率的血脂监测和降血脂管理。
降脂治疗应结合个体的年龄、性别、糖尿病或高血压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
这项研究为心血管疾病预防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强调了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通过合理控制LDL-C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