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纳粹刑警到联邦德国警界元老:伯恩哈德·魏纳的争议人生
从纳粹刑警到联邦德国警界元老:伯恩哈德·魏纳的争议人生
1944年7月20日,德国陆军上校施陶芬贝格伯爵行刺希特勒,不幸失败,当夜即被纳粹杀害。这个英雄故事,大家想必耳熟能详。但有一个问题,大家可能较少关注。那就是,行刺发生之后,是谁调查了这个案子,并迅速挖出了大批密谋者,导致反抗希特勒的德国地下抵抗运动几乎被一网打尽?
行刺“元首”的惊天大案,自然需要最得力的调查者去侦破。希特勒“钦定”的调查员,是德国顶尖的刑警伯恩哈德·魏纳博士(Bernhard Wehner)。魏纳是德国警察历史上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高水平的专业侦探,调查过很多著名的刑事案件,也一度沦为为虎作伥的纳粹分子。但在战后,他浴火重生,成为联邦德国刑警的关键人物。尽管始终与争议相伴,但他仍然算得上今天的德国刑警系统的奠基人之一。
从法学博士到纳粹刑警
魏纳于1909年出生于今天属于图林根州的小城市格拉(Gera),但在鲁尔区长大,父亲是海关官员。他在大学攻读法学,早在1931年就加入了纳粹党和冲锋队,那时纳粹党距离上台还有一段距离。
在1989年,已经是联邦德国德高望重的大人物的魏纳为自己年轻时加入纳粹党的行为辩护道:“我们那个时代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除了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有倾向性’的教育(父亲一般当过德皇军队的军官)之外,在政治上是相当单纯的。我们的整个环境,除了极少数例外之外,都把‘左派’,视为1918年的‘十一月罪人’,相信是他们对我们‘战无不胜’的军队捅了背后一剑。”
这种对“左派”的敌视,在当时的德国中产阶级当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背后一剑”的迷思也为整个社会的逐渐右倾埋下了伏笔。
魏纳于1935年在科隆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但没有走学术道路,而是于当年7月1日加入埃森市刑警。1935年到1937年,他在柏林夏洛腾堡警校受训,在这里结识了不少后来的同事和朋友。这一批年轻的刑警,将会成为纳粹时期德国刑警的骨干,后来还会成为联邦德国刑警建设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1937年9月,魏纳进入柏林警局,成为老前辈神探恩斯特·甘纳特领导下的凶案调查科的几个调查组之一的组长。
纳粹时期的“明星侦探”
魏纳在纳粹时期的刑警生涯中,调查了多起重大案件,展现了其卓越的侦查能力,同时也卷入了纳粹的暴行之中。
布龙贝格血腥星期日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在波兰战役期间,德军针对平民(尤其是犹太人)犯下了累累罪行。但是,波兰方面也犯下了一些战争罪行。这是很容易被人遗忘的一段历史。
9月3日,也就是战争爆发的第三天,在波兰西部城市比得哥什(Bydgoszcz)发生了一起惊人的惨案。比得哥什这个地方,在中世纪曾经属于波兰王国,但在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期间被割让给普鲁士。除了在拿破仑时期曾短暂地属于拿破仑建立的华沙公国之外,一直到1919年,比得哥什都属于普鲁士和后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被划归新独立的波兰共和国。
数百年来,比得哥什是一个德意志人和波兰人杂居的城市,所以这座城市有一个德语名字叫布龙贝格(Bromberg)。波兰当局对这些德裔少数民族对波兰的忠诚度是非常怀疑的。这也是当时欧洲(尤其是中东欧)各地少数民族的普遍命运:在主流民族的猜忌、敌视或容忍下,勉强讨生活。少数民族很容易被怀疑为“境外势力”的“第五纵队”,但即便没有与“境外势力”合作,他们也很难得到主流民族的接受。
二战爆发后,德军逼近比得哥什的时候,比得哥什市政府组织了一支民兵“自卫队”,准备保卫家乡。城里的气氛非常紧张。9月3日,市区的但泽大街上突然爆发骚乱。有人说,有德国特务在新教教堂的塔楼上向外面开枪。波兰市民群情激奋,一口咬定当地的德裔居民与德军合作,要出卖这座城市。波兰军人和武装市民开始对德裔居民发动攻击,对他们的居住区打砸抢烧,一直闹到9月5日早晨德军进城时。
许多房屋遭到抢劫,一座教堂被烧毁。今天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城里是不是真的有德国特务与德军里应外合,以及城里的德裔居民是不是真的“通敌”。这场骚乱是否可能源于意外、误会或群众的歇斯底里情绪?
“布龙贝格血腥星期日”的德裔受害者指认波兰“凶手”
1939年9月7日,外国记者观看比得哥什死者遗体
比得哥什死者
德国记者拍摄的比得哥什死者
在比得哥什被枪杀的波兰人
纳粹看到比得哥什发生了这样的血腥事件,可以说是喜出望外,正好利用此事大做文章,宣传波兰人是多么野蛮、波兰统治下的德裔少数民族是多么悲惨可怜,进而证明入侵波兰的德军作为“正义之师”,是多么“师出有名”。纳粹的宣传机器给这个事件定了性,称之为“布龙贝格血腥星期日”。大批德国记者赶往比得哥什,拍摄尸横遍野的惨景,还邀请外国记者来报道。与此同时,德军也没忘了报复,在比得哥什周边枪杀了数百名平民。当然,这些是不会上新闻的。
为了搜集“波兰人暴行”的证据,高层命令柏林刑警干部魏纳带队前往比得哥什。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定遇害德裔居民的人数。他私下里估计受害者有5800人。到了1961年,他表示,当年他受到了上级的授意,出于宣传目的,要说有58000名德裔居民被波兰人杀害。
那么,“布龙贝格血腥星期日”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至今仍然没有确切的答案,就连死亡人数,各方也给出了相差很大的估算,从数百人到数千人不等。
当然,我们描述波兰人的罪行,并不是要为给纳粹开脱和辩护,而是希望提醒大家,历史是错综复杂的,特别是在民族主义大行其道的二战期间。
木匠刺杀希特勒案
1923年11月8日至9日,那时候影响力还不算大的希特勒在慕尼黑的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Bürgerbräukeller)发动了武装政变,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但是失败了。等到希特勒掌权之后,为了纪念当年的“啤酒馆政变”,他每年都会在11月8日晚上故地重游,在这家啤酒馆发表讲话。
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的一次纳粹集会
有心人记住了这个规律。木匠约翰·格奥尔格·埃尔泽(JohannGeorg Elser)是一位反纳粹志士。他没有组织和同志,而是单枪匹马,策划了一次刺杀希特勒的行动。在1939年下半年,埃尔泽花了三十个晚上的时间,躲藏在啤酒馆内,秘密安装自制的定时炸弹。但在11月8日,发生了心思缜密的埃尔泽也没有想到的意外:由于天气状况极差,希特勒无法按原计划乘飞机返回柏林,只好临时更改行程,提早结束演讲,以赶上一班特别列车。于是埃尔泽的行动就意外地失败了。希特勒的专车抵达火车站时,啤酒馆内的定时炸弹爆炸,导致7人死亡。
单枪匹马刺杀希特勒的约翰•格奥尔格•埃尔泽
魏纳参与了对此案的调查。这个案子并不难破。埃尔泽打算逃往瑞士,但被德国海关盘查,海关人员发现他身上有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的明信片,对他产生怀疑,将他交给警方,很快就水落石出。不知道为什么,纳粹一直关押着埃尔泽,直到1945年4月9日(距离德国投降不到一个月)才在达豪集中营将他处决。
埃尔泽炸弹袭击之后的啤酒馆
埃尔泽行刺之后,党卫军和警察高官们在开会,从左往后分别是弗朗茨·约瑟夫·胡博尔、内贝
战后转型:从纳粹爪牙到联邦德国刑警元老
战后,魏纳的职业生涯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他没有像许多纳粹分子那样被清算,反而凭借其专业能力,在联邦德国的刑事侦查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纳参与了联邦德国警察体系的重建工作,特别是在刑事侦查领域,他推动了现代侦查技术的应用和专业培训体系的建立。他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联邦德国刑警队伍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魏纳的战后转型并非没有争议。他早年加入纳粹党的历史,以及在纳粹时期作为刑警的所作所为,始终伴随着争议。有人认为他是纳粹罪行的帮凶,有人则强调他在战后为德国警察现代化做出的贡献。
争议与评价
魏纳的故事反映了个体在历史变迁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既是纳粹时期的刑警,也是联邦德国刑事侦查体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变,从一个为纳粹政权服务的侦探,转变为战后德国警察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
魏纳的案例也引发了对个体历史责任的深刻思考。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如何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避免成为不义政权的工具?战后转型过程中,如何平衡历史责任与现实需求?这些问题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伯恩哈德·魏纳博士的故事,是一个关于选择、转变和历史责任的复杂故事。他的一生,既是德国现代史的缩影,也提醒着人们在面对历史时应有的审慎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