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八大习俗:从祭灶到守岁,年味渐浓迎新春
腊月八大习俗:从祭灶到守岁,年味渐浓迎新春
腊月是中国农历年底的一个重要月份,充满了丰富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除尘、做豆腐、杀猪割肉、宰鸡赶集等一系列活动预示着春节的到来。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浓浓的年味,也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随着春节的临近,让我们一起通过腊月的习俗,提前感受这份浓厚的节日氛围吧!
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各家“买糖瓜”“祭灶”,捎带着开始置办年货,春节拉开了序幕。祭灶王、吃灶糖,是小年的重要习俗。灶王爷上天汇报后,人们用糖瓜粘住他的嘴,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腊月二十四:除尘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把旧一年的积秽全部除掉,以一番新的气象辞旧迎新。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因豆腐与“头富”音相似,所以被寄予了新年要“富贵”的希望。说起“磨豆腐”,实际上是人们准备春节期间必备“年货”的开始。有人说,“豆腐能治中国人的乡愁、思乡病。”春节盛宴即将开始,菜单上怎能少了传统年味——豆腐!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民谚称:“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由于以前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富裕十足。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热闹。
腊月二十八:发面贴花花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这天家家户户都在做主食,除了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豆包等面食。南北方口味各异,胶东的大饽饽、西北的馓子、南方的年糕,可谓蒸蒸日上又一年。
大年三十:除夕守岁
除夕到处都是喜庆气氛,家家会在大门上贴出大红春联,贴门神,屋里屋外还要贴上挂钱、福字,晚上还要与家人同吃“年夜饭”,守岁。守岁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腊月里的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浓浓的年味,也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通过深入探讨腊月的习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时间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