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座承载千年历史的世界遗产之城
泉州:一座承载千年历史的世界遗产之城
泉州,这座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和多元文化交融而闻名于世。2021年7月25日,泉州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五十六项世界遗产,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泉州千年历史文化的肯定。
泉州的世界遗产点:见证千年辉煌
泉州拥有22处世界遗产点,每一处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中,开元寺、天后宫、清源山等代表性遗产点,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辉煌历史。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占地面积达7.8万平方米。寺内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由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等组成,东西两侧有檀越祠、准提禅林等副轴线建筑。2021年,开元寺作为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历经多次改名,最终定名为“天后宫”,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妈祖信仰文化物质载体的泉州天后宫,对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清源山位于泉州市区北郊,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老君岩是全国最大的道教石雕,南台岩则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标志性景点。清源山自古以来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多元宗教文化的交融:展现包容开放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古以来就是多元宗教文化交融的中心。开元寺、天后宫、清源山等遗产点,正是这种文化交融的见证。
开元寺内,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闽南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宗教氛围。天后宫作为妈祖文化的发源地,不仅体现了民间信仰的传承,也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人们对海洋的敬畏和依赖。清源山的老君岩,则展示了道教文化在泉州的深远影响。
这种多元宗教文化的交融,展现了泉州包容开放的城市气质。正如一位游客所说:“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的繁华盛世,不同文化在这里和谐共生,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历史魅力。”
梧林传统村落:闽南文化的瑰宝
梧林传统村落始建于明朝,历经600多年沧桑,保留近百栋古厝洋楼,是闽南官式古大厝与西洋建筑美学的完美融合。2016年开始,晋江市委、市政府本着“固态保护、活化传承、业态引入”的理念,对传统村落进行活化保护。
梧林的规划设计,摒弃了传统的村庄规划大拆大建模式,立足于全面保护为先,从保护规划起步,整体的设计和建设,充分彰显了梧林人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决心。如今,这一历经600多年沧桑的闽南古建筑群,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已修缮完毕,开始对游人开放。
泉州的美食文化:舌尖上的多元交融
泉州的美食文化,同样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姜母鸭、面线糊、中式牛排等特色美食,展现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饮食文化交融。
姜母鸭是泉州最负盛名的特色美食之一。肥而不腻的鸭肉,软而细嫩,焦黄色的外皮微微发脆,酱红色的鸭肉软嫩多汁。姜母,是当地人对老姜的称呼,而鸭则主要用的是半番鸭。提前煸炒过的姜片铺底后,将整只鸭子塞进砂锅,在逐渐升温的砂锅中,鸭肉中的脂肪逐渐融化,一点点滴到锅底,而姜母霸道的香气也逐渐渗透整只鸭。
面线糊是泉州人早餐的标配。水门国仔面线糊老店的炉灶上,大锅温煮着面线糊,氤氲的热气中,面线糊呈现出诱人的色泽。一碗面线糊,搭配上新鲜出炉的油条,是泉州人开启一天的最好方式。
中式牛排则体现了泉州饮食文化的独特性。泉州的牛排指的是牛排骨,用料一般取自当地的黄牛。在炖煮过程中,既有蒜、姜、八角、草果等传统中式卤肉常用的香料,也有着以姜黄为主味的咖喱粉。这种独特的烹饪方式,展现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与阿拉伯、波斯等外来文化交融的历史。
结语:泉州,一座活着的历史名城
泉州的成功申遗,不仅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如今的泉州,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的繁华盛世,不同文化在这里和谐共生,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历史魅力。
泉州,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世界遗产之城,正以崭新的面貌,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无论是漫步在古街小巷,还是品尝地道美食,泉州都能带给人们无尽的惊喜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