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山西临汾 探源中华文明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山西临汾 探源中华文明
12月15日,"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的4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走进山西临汾,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海外华人媒体人对中国故事传播方式的深入探讨。
15日,"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4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主要负责人走进山西临汾,探源中华文明。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前合影。
"融通中外·读懂中国"。12月15日,"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的4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走进山西临汾,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共同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创新交流与有效传播。有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表示,中国故事的讲述要接地气,引共鸣,希望借此机会与世界各地华文传媒同行互相沟通,共同提高,为做大做强华文传媒发挥更大的作用。
"问我家祖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民谣记录了600年前的明朝大移民,也赋予了山西临汾"华人老家"的根祖情结。据史书记载,元末明初,临汾洪洞大槐树下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如今的大槐树移民子孙繁衍遍布中国各地,并辗转迁徙海外。临汾被世界华人当作"家"、称为"祖"、看作"根"。在"根"的引领下,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华人踏上归途,寻找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那份由血缘相连、文化传承所赋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讲述中国故事要接地气引共鸣"
"来山西临汾,可以说是期待已久,也提前查阅了相关资料,但是踏上这片土地后,觉得历史厚重,内涵丰富,收获了很多惊喜,对每一天的行程都充满了期待。想说一句,'华人老家'我们回来了!"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是一位资深新闻人,他把此行看作考察也视为学习,"中国故事的讲述要接地气,引共鸣,也希望借此机会与世界各地华文传媒同行互相沟通,共同提高,为做大做强华文传媒发挥更大的作用"。
陶寺遗址位于临汾市襄汾县,年代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定的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被学界认为是"最初的中国"。这里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在陶寺遗址随葬品中,发现了大量表明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礼器,以及代表礼仪制度的仪仗器物等。
"我太喜欢陶寺了,我们《北欧时报》的Logo就是用龙代表华人,寓意龙的传人在北欧传递双边文化,沟通有无,促进合作,增进友谊,这次在陶寺看到了彩绘蟠龙陶盘,见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龙,真是相见恨晚。"瑞典《北欧时报》副社长赵娟表示,在陶寺遗址,她感受到了最初的"中国",也了解"礼乐文明"的初步形成,这趟参访,仿佛开启了一场与先民的对话。
创新展陈 赋予文物生命力
2024年11月12日上午,陶寺遗址博物馆在万众瞩目中正式开馆。在这里,创新展陈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陶寺遗址博物馆的科技范儿让参访团感到震撼。
"裸眼3D技术让参观者无需设备即可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体验陶寺先民生活与劳作场景,智慧屏与互动沙盘亮点频出,我都体验了一把,非常棒!"马来西亚《光华日报》董事骆南辉表示,"博物馆这些科技元素不仅增强了互动性和趣味性,更让参观者沉浸于陶寺文化独特的魅力之中,使博物馆成为活力四溢的文化殿堂,每个角落都诉说着动人的历史故事。"
加拿大《环球华报》社长司晓红说:"陶寺遗址博物馆通过巧妙运用光影、数字等新技术,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