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原与草原的交融:明朝三大宫廷服饰的前世今生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03:2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原与草原的交融:明朝三大宫廷服饰的前世今生

明朝服饰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明朝的服饰制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同时又受到元朝服饰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曳撒、质孙和飞鱼服是明朝服饰中的代表性服饰,它们不仅展示了明朝服饰的华丽与严谨,也见证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01

曳撒:从蒙古质孙到明朝宫廷服饰

曳撒,又称一撒、衣撒、衣色、一色,是明朝宫廷和贵族的重要服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蒙古人的传统服饰质孙。质孙服上衣下裳连为一体,衣式紧窄,下裳较短,腰间有许多褶子,并在肩膀和背部装饰有珠子。这种设计便于骑马射箭,原本是军士的戎服,后来逐渐演变为元朝内廷大宴时的官服。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推动服饰制度改革的同时,也将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些服饰保留并进行改造,曳撒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明朝的曳撒分为辫线袍、褶子衣及马面式曳撒三种形制:

  • 辫线袍:继承自元代,窄袖束腰,上下分裁,腰部有细褶,缀有辫线。
  • 褶子衣:也是元代断腰袍的延续,下摆有密褶,形似百褶裙。
  • 马面式曳撒:明代的创新改造,前身分裁,腰部以下有“马面”褶裥,两侧有折褶,后身通裁不断,两侧有出摆。

明朝初期,曳撒主要为官吏及内侍所穿,用于日常等非正式场合。中后期,曳撒的款式和颜色发生变化,与汉服元素进一步融合,出现了蟒纹、麒麟纹、飞鱼纹等充满中原文化特色的花纹装饰。《宣宗行乐图》中,宣宗朱瞻基就穿着曳撒玩投壶,身边的太监也穿着曳撒,反映了曳撒在宫廷中的广泛应用。

02

质孙服:等级制度的象征

质孙服在元朝不仅是服饰,更是等级制度的象征。元朝的质孙宴上,赴宴者须穿清一色华贵的质孙服,并且每天更换一次。相传,忽必烈在一次质孙宴上赐予怯薛每人13套质孙服,每一套都镶有珍珠、宝石,十分华贵。

明朝继承了质孙服的形制,但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明代的曳撒虽然源自质孙,但在形制和使用场合上都有所变化。明朝的官员穿着曳撒时,会根据品级绣有不同的纹样,如麒麟、虎、彪等,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03

飞鱼服:尊贵的赐服

飞鱼服是明朝的赐服之一,仅次于蟒服,代表着极高的荣誉和地位。飞鱼服以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质地优良,工艺精湛。飞鱼纹形态独特,既有鱼的鳍和尾,又有蟒的身形和二角,显得既神秘又庄重。

据《明史》记载,嘉靖年间的锦衣卫指挥使张爵就曾得到过飞鱼服和绣春刀的赏赐。这足以证明,飞鱼服和绣春刀是皇帝对臣子的最高赏赐,代表着皇帝的信任和恩宠。在明朝的史料中,锦衣卫堂上官穿着飞鱼服的形象被多次提及。然而,“飞鱼服”并非专指某一特定款式的服饰,而是泛指所有装饰有飞鱼纹样的衣服。这些纹样形式多样,有过肩式的、补子式的等等,而衣服的款式则更是丰富多样。

明朝中期,由于制服识别系统的监管缺失,有人开始将飞鱼服穿得像蟒袍一样奢华。为了维护服饰的秩序和尊严,朝廷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控制。然而,到了明朝末年,奢华之风再次兴起,人们对服饰的管制也逐渐放宽。这时,飞鱼服成为了人们竞相追捧的华贵之物。

04

结语:文化融合与创新

明朝的曳撒、质孙和飞鱼服,不仅展示了明朝服饰的华丽与严谨,也体现了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这些服饰在形制上的创新,反映了明朝服饰制度的完善和服饰文化的繁荣。通过了解这些服饰背后的故事,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古代服饰之美,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