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租借式归还”加纳文物,引发国际争议
大英博物馆“租借式归还”加纳文物,引发国际争议
2024年初,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宣布将32件加纳文物以三年租借形式归还,其中包括一把有300年历史的宣誓仪式用剑、一个金质和平烟斗等珍贵物品。这一举动看似是英国在文物归还问题上的积极姿态,但细究之下却发现,这些文物的所有权仍明确归属英国,三年租期结束后将再次回到英国的博物馆中。这种“出借”而非“归还”的做法,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争议。
事实上,近年来国际社会要求西方国家归还殖民时期掠夺文物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开始采取行动。2021年10月,英国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向尼日利亚归还了部分贝宁王国时期的青铜器,开创了英国机构归还非洲文物的先河。法国也在同年将26件从贝宁共和国掠夺的文物正式归还,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归还不仅仅是归还,还是一个完整的合作项目。”
相比之下,英国在文物归还问题上的态度显得尤为保守。尽管面临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英国仍以《大英博物馆法》等法律为由,拒绝归还大量掠夺文物。该法案规定,除非是复制品或“不适合保留”的物品,否则博物馆不得将藏品移出馆藏。这种法律限制成为英国拒绝归还文物的主要理由之一。
然而,法律并非唯一的障碍。一些英国博物馆和学者还以“国际主义”理念为由,主张这些文物属于全人类,应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和研究,而非仅归还原属国。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国家对自身文化霸权的维护,忽视了文物原属国的历史正义诉求。
以中国为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64万件中国文物,其中高达100余万件是一、二级文物。这些文物中相当一部分源于“万园之园”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大量珍贵文物被掠夺至海外。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其中不乏圆明园的珍贵文物。
然而,依据现行国际法追索这些文物,成功率却极低。目前与文物返还相关的三个主要国际公约——1954年《海牙公约》、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及1995年《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都存在溯及力不足、适用范围有限等问题。例如,1970年公约不适用于其生效前流失的文物,而中国大量珍贵文物正是在二战前流失的。
面对这些困境,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尝试新的解决方案。2023年,7家德国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共同审查其馆藏中可能源自中国的被掠夺文物,为归还工作铺平道路。这种通过国际合作和对话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方式,或许为未来文物归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物归还问题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历史正义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议题。在尊重历史和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合作和对话,逐步推动文物归还进程,才是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