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清明上河图密码》:新历史剧的匠心制作与文化传承
探索《清明上河图密码》:新历史剧的匠心制作与文化传承
优酷最新推出的年度重磅剧集《清明上河图密码》正在热播,该剧改编自冶文彪的同名小说,以北宋时期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背景,通过悬疑和历史元素的巧妙结合,展现了宋代市井生活的繁华与复杂。本文将从制作团队、文化还原、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部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打造有生活感的古装悬疑剧
该剧由张颂文主演,饰演宋朝东京城雀儿巷的普通人赵不尤。该剧已在CCTV-8、优酷、咪咕视频热播,并即将在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和TVB播出。自开播以来,关于剧中宋朝服饰、美食等话题的热议不断高涨。
2019年8月,工夫影业总经理陶昆接到了关于《清明上河图密码》的改编电话,他曾计划将该小说改编成电影,但未能实现,如今这部小说以剧集的形式再度出现在他面前,他成为了这部剧的总监制。
剧本的难度之大在于原著篇幅浩繁,包含六部之多,总字数达到200多万字。作者冶文彪依托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内容广泛涉及衣食住行和市井生活,力求还原宋朝人的精神世界。虽然作为小说阅读起来引人入胜,但改编成影视作品却极具挑战。
如何既能吸收原著优点,又能形成完整的故事线?这成为剧本阶段最头疼的问题。经过反复打磨,剧本多次推倒重修,包括两次全盘重修的情况都发生过。
关于这部剧的气质,主创团队内部进行了多次讨论。无论是原著还是那幅著名的宋朝名画,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经过多番论证,大家决定要拍摄一部充满生活质感的古装悬疑剧。
在以往的古装剧中,观众见多了帝王将相的朝堂争斗,但对于普通百姓是如何生活的却所知甚少。张择端当年泼墨挥毫,以散点透视手法对北宋市井生活进行全景式展示,正是这种对百姓生活的看重,造就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如今剧集改编同样强调对生活感的呈现,让观众看到古代百姓的真实生活。
赵不尤一家居住在赵家小院,除了夫妻二人之外,还有赵老爹(侯岩松饰演)。他们的日常生活细节,如一家人为能解库(相当于现代银行的借贷机构)攒首付买房而努力,这些细节其实和今天普通人的生活无异。
在古装属性方面,这部剧还融入了悬疑元素。生活感同样渗透进了剧中的几个案件里。
比如“帽妖”案中,章七娘经营的是炒地皮和借贷业务。她为了低价获得土地,不惜编造帽妖的传说来打压杨楼街地价,导致许多仓促卖地的人损失惨重。这一情节不仅让人见识到章七娘的冷酷无情,还揭示了当时“商业女企业家”的商业手腕。
在“科考案”中,权贵世家在科举考试中找人替考,凭借权势和财富堵塞了寒门子弟的道路,这也让观众明白角色铤而走险的原因,并理解科举制度背后的腐败一面。
在众多案件穿梭中的赵不尤,堪称剧中生活感最鲜明的角色。多年来他在贴书吏的岗位徘徊徘徊,勤勤恳恳却晋升无门,最终甚至被迫背锅替领导受辱,这样的遭遇怎能不让人产生共鸣?
这些细节的设定,比起朝堂权谋,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通过这些铺陈,观众能够感受到“卸妆”后的古人在生活中也要面临困难,他们也有各自想要守护的事物,这让现代人与古人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有文化的剧集背后都是硬功夫
所谓“清明上河图密码”,指的是从这幅图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各种面貌。从美学角度来看,承继汉唐之后,中国的文化美学达到了汉唐时期中国文化美学的巅峰境界。但从历史角度看,随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一切旧观不复。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至赵宋之世而造极。”这句话并非虚言。从东京城的繁华程度来看,其繁荣程度空前绝后,但由于没有宵禁,市民夜生活异常丰富。拍这部剧绕不开如此的场面。尽管电脑特效可以实现尽可能的还原,导演杨阳仍坚持追求质感真实,为此与阿里合作在昆山搭建了一座城。剧组耗时247天专门搭建了164亩的外景地,搭景面积达8万平方米,相当于190个篮球场大小。虹桥等重点场景更是等比例复刻,连河道地貌都完全一致。
“我们的美术组都要住在博物馆里了。”陶昆的话听起来夸张,但在了解《清明上河图密码》的拍摄过程之后,这话更接近写实。为了在剧中精准还原宋朝风貌,剧组多次前往河南省博物馆,对那里“如同自家后院”一样熟悉。在进行细致的考据工作后,剧组根据《清明上河图》复原了136棵树木、3500余株花草灌木,以及5000余件道具。
为了追求细节的真实,剧组不惜收集老房子的瓦片和木料,以确保搭建的场景具有真实的历史质感。比如赵不尤的房子,剧组精心做旧处理,以避免新场景带来的不新鲜感。为了提升演员在表演时的代入感,美术组还特意入住几天,将手帕、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放在合适的位置,使民居更有生气。
在剧中的“瓦子”,作为重要娱乐场所之一,剧组经过考证和历史记录挑选了一批精心编排的节目,包括一些观众熟悉的传统技艺“皮影戏”、“药发傀儡”,也有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非遗传承“撞腹”。为了方便观众理解,每集结尾处还设置了小科普,介绍剧中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清明上河图密码》把视角从帝王将相身上移开,让观众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同阶层的服饰差异很大。赵温悦的衣服采用了手工印花工艺,既符合角色勤俭持家的性格,又展示了当时的审美特色;像船工等体力劳动者则穿着未经漂白的本白布料。章七娘的造型较为奢华,参考了宋徽宗墓壁画《听琴图》。监制汪启楠透露剧组全程参考了3000多古墓遗照,制作了900多件衣服。
此外,宋代饮食文化发达,剧中重现了宋朝多达100多种美食。《清明上河图密码》还原了环饼、鱼脍、独下馒头等食物。据统计,整部剧共恢复了宋朝102道美食。观众由此感受到了宋代食物的精致雅致。
在剧中重要的“瓦子”娱乐场所中,剧组通过历史考证和非遗传承项目选择了精彩的表演节目,既有观众熟悉的传统技艺“皮影戏”“药发傀儡”,也有不太为人熟知的非遗传承“撞腹”。为了便于观众理解,每集结尾都设有小科普环节,详细介绍剧中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这些设置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总之,这部剧中的所有道具、服装和服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现代人可以通过这些道具和服饰感受古代的生活气息和文化传承。这种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延续的象征。借助这条不断传承的文化血脉,现代观众可以通过屏幕感受千年前的世界,与祖先建立起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系。
硬技术与软内容的结合
虚拟拍摄是这部剧的一大技术亮点。陶昆表示新技术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工夫影业一直秉持创新的态度。然而,初期团队对虚拟拍摄并不熟悉,掌握难度较大。顺利拍摄成了一项艰巨任务。
磨合的过程异常痛苦:拍摄团队习惯传统的摄法,而虚拟拍摄需要更多的技术积累。最终在技术团队的支持下,成功解决了拍摄难题,大大提升了拍摄效率和人力成本节约。对于相应的拍摄场次来说,效率提高了近40%,人力成本节省了60%。
在内容方面,《清明上河图密码》尝试了新的叙事方式。虽然悬疑故事吸引人,但要传递内在的文化价值,这是工夫影业一直在考虑的问题。第一集里的一段戏《群博魅》,灵感来自故宫博物院藏的《大傩图》,由剧组完善编排而成。观众可能会觉得造型有趣且有趣,但因时间和叙事节奏无法完整呈现。
这种埋藏在剧情中的彩蛋和小细节或许只有一部分观众能捕捉到,但它们的存在无疑增加了剧的深度和趣味性。工夫影业一贯以推出高质量作品为目标,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从未放弃。
过去几年中,工夫影业推出了多部悬疑类作品,如《狄仁杰》系列网剧和《河神》系列电影。这次选择以宋代普通人为主人公,用一种生活化的方式丰富古装探案类型。这种选择既是对传统探案类型的创新,也是对当下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反映。
从业30多年的陶昆深知行业没有百试不爽的方法,但他坚信脚踏实地向前推进是唯一的办法。目前科幻电影《群星闪耀时》已经杀青,另一部关于窥私产业链的电影也在筹备中。尽管这些题材差异很大,但都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方向。
这部电影同样体现了工夫影业的风格:不断迎接挑战,尝试新事物。无论是《狄仁杰》系列电影还是《河神》系列网络剧,亦或是正在拍摄的新电影《群星闪耀时》,每一部作品都在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回到开头的问题:什么是清明上河图密码?答案就是所有的喜怒哀乐和平凡人生。剧中的每一个普通人都代表着无数普通人的故事。正如片尾曲所言:“世间烟火万家, 人间骄阳正好。”
结语
适合正剧历史的沉稳语调和豪放的英雄情怀适合清亮柔美的古风歌曲以及随性的吐字风格非常适合微观历史剧。《清明上河图密码》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仅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视觉体验,而且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历史细节带给观众深刻的思考与共鸣。
古人可以辩论、扮可爱、流俗甚至称帝,但归根结底都是凡人的情感表达。文无定法,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历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