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虾壳让鱼儿更鲜艳——新型天然增艳剂材料
废弃虾壳让鱼儿更鲜艳——新型天然增艳剂材料
在水产养殖业中,如何让鱼的颜色更加鲜艳,从而提高市场价值?近期,台湾国立高雄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找到了一种创新解决方案——利用废弃虾壳制作增艳剂。这一发现不仅为养殖业提供了新的工具,还有助于解决台湾的甲壳类废弃物回收问题。
传统市场是许多人成长记忆中的一部分。跟随家人,踏过潮湿的地面,挑选三餐所需的蔬菜和肉品。市场内,各式各样的蔬果摊、手起刀落的猪肉和鸡肉摊,而鲜艳夺目的渔产摊贩,总是吸引着顾客驻足停留,看着这些五彩缤纷的海洋生物,令人不禁食指大动。
在市场中,鱼类产品外观与色泽对销售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价格。在水产养殖中,为了提升鱼的色泽,养殖户通常会在饲料中添加“增艳剂”。
近期,国立高雄科技大学水产养殖系洪明昌副教授与研究团队,为增艳剂找到了新的原料——废弃虾壳。使用废弃虾壳作为增艳剂,不仅为增艳饲料产业提供了新工具,也有效解决了台湾甲壳类废弃物回收问题,促进了资源再利用。
鱼市场一隅。图片来源:Pixabay
增艳剂的作用
在养殖与观赏鱼产业中,消费者偏好颜色鲜艳的鱼类,将其视为更新鲜、更健康的标志。此外,有些野生鱼类的体色源自其饮食,在人工养殖环境中无法呈现如野生同类的体色。基于这些原因,养殖户会在鱼饲料中添加“增艳剂”,以使鱼或甲壳类动物外观更加鲜艳,从而提升市场价值与吸引力。
增艳剂最常见的成分是类胡萝卜素(如虾红素 Astaxanthin)与角黄素(Canthaxanthin),来源包括天然提取或人工合成,对鱼的健康有益,也能有效增强体色。
常见的使用增艳剂的食用鱼种包括鲑鱼、虹鳟、石斑鱼、红纹笛鲷、红色吴郭鱼等。洪明昌副教授以橙色鱼肉的鲑鱼为例:“养殖的大西洋鲑、太平洋鲑经常使用类胡萝卜素来增强其橙红色。虹鳟也与鲑鱼类似,会使用虾红素或其他类胡萝卜素来增加肉质的粉红色。”
使用类胡萝卜素如虾红素,能让鲑鱼增强其橙红色体色。图片来源:Pixabay
洪明昌副教授再以红色的养殖鱼种说明:“红纹笛鲷在养殖初期体色并不那么红,通常在后期成长至一定大小后会喂食含有虾红素的饲料,使鱼体逐渐变红。在台湾,有显红色的红纹笛鲷和没有显色的红纹笛鲷,鱼贩收购价格差异很大。红尼罗鱼是经过长期育种发明的吴郭鱼品系,体色偏白红,跟红纹笛鲷一样,后期为了呈现鲜艳的红色,都会使用含虾红素的饲料进行喂食。”
废弃虾壳的新价值
说到饲料,不论是在水产业、畜牧业还是宠物业,对饲料的需求都相当大。洪明昌副教授举例说明:“以养殖15,000尾红纹笛鲷的五分地养殖池为例,在生长后期每月消耗的鱼饲料将近1公吨。如果考虑局部地区渔民的养殖规模,将养殖面积扩大至50甲地时,每月消耗的鱼饲料高达100公吨,一年可消耗1,200公吨的总饲料量。从商业角度考虑,假设每公吨饲料添加1~2%的增艳剂,一个乡镇一年就可能消耗12公吨。”
洪明昌副教授与研究团队发现,废弃虾壳可以作为增艳剂的新材料。关于为什么废弃虾壳适合成为增艳剂的原料,洪明昌副教授解释:“虾类虽然无法合成虾红素,但进食时常食用红藻类,因此虾子身上常累积大量虾红素。然而,人类多食用虾的肌肉组织,其余部分几乎都被当作虾壳废弃物,虾子身上累积的大量虾红素就这样被当作废弃物丢弃,若能从中提取虾红素或相关物质,在产业应用上具有极大商机。”
虾类在加工处理到消费者食用的过程中,大约有占体重35~45%的背甲与头胸部被丢弃,而这些被丢弃的虾壳中富含高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质、几丁质(甲壳素)、脂质、矿物质与高价值的类胡萝卜素及几丁聚糖(壳聚糖),这些物质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业、生物技术、化妆品、医药等领域。
废弃虾壳是台湾水产废弃物的重要来源之一,若能从废弃虾壳中取得高经济价值的产品,将原本的废弃物变成原料,可以有效降低人类对环境的各种污染与碳排放。洪明昌副教授表示:“根据《台湾渔业年报》记录,包含本地生产与进口的甲壳类数量合计达8万公吨以上,平均壳重约占甲壳类体重的一半,也就是说每年约有4万公吨以上的虾壳废弃物产生,是目前台湾水产废弃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废弃物的倾倒、焚烧不仅造成环境污染、空气污染问题,更提高了本岛的碳排放。”
依据最新公告的渔业统计年报(111年统计),台湾111年虾类进口68,255.586公吨,本地生产23,035公吨,合计虾类总量为91,290.586公吨,约为9.13万公吨的虾类使用量。以背板加上头胸部的甲壳及内含组织重量平均占45%计算,甲壳废弃物的总重约为4.11万公吨。图片来源:洪明昌副教授提供
废弃虾壳如何变成增艳剂?
使用废弃虾壳制成增艳剂,除了减少污染、变废为宝之外,还有一个优点:价格低廉。洪明昌副教授表示:“天然的虾红素不稳定、容易降解,除取得不易外,价格还相当昂贵。目前虾红素添加剂的价格约为1公斤新台币3,000~6,000元。”
因此,研究团队认为,若能将水产废弃物变废为宝,经过技术转化有效成分添加入饲料中,就可以在饲料高需求量的产业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亦能解决水产废弃物数量庞大的问题。
那么,虾壳是如何制成增艳剂的呢?洪明昌副教授解释:“废弃虾壳大致上要经过干燥、有机溶剂浸润、萃取、浓缩后就可以取得粗制的萃取物。接着再进行光谱分析、浓度与品质检定后就可以使用,技术并不困难,容易导入产业,适合大规模量产。但萃取物的成分分析就必须用‘高效能液相层析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进行,甚至还需要质谱仪鉴定才能确定其中包含哪些有效成分群。”
研究团队发现,食用虾壳萃取物的鱼,增艳效果似乎比只食用虾红素的鱼还要好。洪明昌副教授表示:“虾壳废弃物中除了虾红素外,还有其他非常重要的物质,这些物质似乎与虾红素相辅相成。含有虾红素的饲料若额外添加虾壳萃取物,使得增艳效率增加一倍,比单纯只添加虾红素来帮助鱼体的增艳效果还好,表示虾壳中有更多非虾红素的辅剂,但目前还不知道是什么物质,仍需继续研究。”
研究团队发现,食用虾壳萃取物的鱼,增艳效果比只食用虾红素的鱼还要好。图片来源:洪明昌副教授提供
废弃虾壳的潜力
在台湾,几乎没有任何针对虾壳废弃物的回收机制,大部分废弃虾壳都是以废弃物方式进行掩埋、倾倒与焚烧,更不用说针对其中有价值的生物活性成分回收再利用。洪明昌副教授认为这种处理方式很可惜,不仅无法有效利用虾壳废弃物,也导致环境的污染问题与提高单位碳排放。因此,他们团队尝试链接旧有的萃取技术,应用于高价值的脂质与类胡萝卜素,生产具增艳效果之生物活性化合物,达到全利用虾壳废弃物的目标。
本文原文来自台湾科技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