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证实: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最新研究证实: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恐龙从出现到灭绝,整个过程达到了1.3亿年,在这段时间里,恐龙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霸主。然而,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集体消失。如今很多科学家都在试图揭开恐龙的灭绝原因,但是提出的观点总是存在着瑕疵,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针对恐龙灭绝的原因,一些科学家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说。
第一,地球变冷假说。不少科学家认为恐龙之所以灭绝,是因为地球出现了长期冰川时期,恐龙缺乏御寒能力,同时又属于热血动物,没有冬眠能力。即便是生活在热带的恐龙,也会因为寒冷侵袭,最终被自然所淘汰。而且根据地质勘察,也的确发现在6500万年前出现了将近多达百万年的冰川时代,这似乎佐证了这个灭绝观点。
地球变冷假说
第二,地壳运动假说。部分科学家通过地质考古,发现在7000万年前,地球出现过十分剧烈的地壳运动,原先是盆地的地方出现了隆起,进而变成丘陵甚至是群山。由此导致海底出现剧烈变化,草木存活率显著下降。与此同时,北美、亚洲两片大陆出现了连接,于是很多动物开始抢占恐龙的生存空间,导致恐龙面临严重的饥饿问题,进而导致恐龙灭绝。
第三,有毒植物灭绝假说。在1.2亿年前,也就是恐龙占据绝对统治力的中生代,当时地球上的植物主要有松、柏、银杏等裸子植物。这类植物存在着较多的单宁酸,对恐龙颇具友好性。然而随着植物的演化,地球上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而且逐渐在地球上占据主导地位。这类植物大多含有生物碱,对恐龙有着显著的毒害作用,容易让恐龙出现生理失调,进而导致死亡,乃至灭绝。
有毒植物灭绝假说
第四,物种竞争假说。在恐龙时代,虽然恐龙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但是在那个时代,也开始出现了体型小,生存能力强的肉食类动物,而且脑容量较高,有着较高的智慧,这些更为聪明的动物大量偷吃恐龙蛋,进而导致恐龙出现了延续物种危机。这即为典型的“种间竞争”。
第五,小行星撞击假说。这无疑是当前最受到认可的一种假说。在公元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15公里的小行星突然以每小时7.2万公里的速度撞击了地球。在撞击地球之前,这颗小行星就在大气的摩擦下,出现了剧烈燃烧,其表面温度约为3.5万摄氏度,亮度更是太阳的1百万倍,并且以30度角完成对地球的撞击,其威力约等于10亿颗广岛原子弹威力。地球在此次撞击下,出现了高达11级地震,这使得地球上的火山被全面地激活。撞击之处的溅射物被抛往高空,在地球强大引力之下,又被进一步分裂成数不清的碎片,二次撞向地球,犹如数十亿陨石撞向地球,由此引发的海啸、火山、喷射云等,导致当时的恐龙、植物出现了大量的灭绝,原本占据统治地位的恐龙,在数量上、种类上快速下降,原本占据统治地位的裸子植物也开始迅速减少。
小行星撞击假说
根据估算,这次撞击导致地球约为75.0%的生物化为灰烬,约九成的恐龙,尤其是大型恐龙,完全没有存活机会,能够苟延残喘的恐龙,其体型很小,大多生活在洞穴之中。但是这次撞击之后数百年时间里,地球环境对于恐龙、以及各类动植物而言,都可以说是地狱。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臭鸡蛋的味道,其主要成分为硫化氢,是一种剧毒物质。随着喷射云在大气中弥漫开来,导致阳光难以照射地面,地球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寒潮,这也是为什么不少科学家认为,恐龙之所以灭绝,是因为地球变冷。而这个变冷的根本原因,就是来自于这次撞击。
虽然小型星撞击假说看起来十分的合理,而且细节也能描绘的十分到位,在逻辑上也能自洽,但是这个观点相较于其他几个假说而言,更容易被验证。因为地球上被如此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必然会形成标志性的陨石坑,若是找不到这个陨石坑,这个小行星撞击假说也只能成为假说。
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不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小行星撞击假说逐渐占据主流,相关证据链也逐渐清晰起来,这主要和KT边界的发现有关。1971年,简·斯密特这位古代生物学家在对西班牙某古城岩层进行研究过程中给出了震惊世界的发现,这道红棕色岩石层之下为白垩纪,在其之上,则是第三纪,也就是哺乳动物的天下。在德育系中,白垩纪与第三纪的首字母分别为K和T,于是这道红棕色岩石层被命名为KT边界。由于这个边界的出现,让斯密特感到了好奇,为何在此道边界之下,恐龙主宰世界,而在此边界之上,又称为哺乳动物的天下,恐龙则完全消失不见。就在同一时期,另一位古地质学家沃尔特·阿尔瓦雷兹还进一步发现,在KT红棕色层中,发现了较多铱元素,这种金属铱在地球上极为罕见,不过在很多陨石上都有铱元素踪迹。而且对KT层中的铱进行测定,发现这些元素出现于6600万年前,而且根据现有陨石铱元素含量,进一步断定KT层中的铱来自于一颗小行星,其体量约为珠峰大小。
直至1981年,一位石油勘探公司的普通研究员,竟然十分巧合的发现了这个陨石坑。这位研究员就是彭菲尔德,他在公司的授意下,对墨西哥湾进行勘探,试图勘探出宝贵的石油资源。彭菲尔德于是就在飞机上配置专门的磁力探测器,对墨西哥湾进行逐帧扫描,这不仅帮助自己可以勘探石油资源,同时也顺带对海床结构进行了绘制,最终结果却出人意料,一滴石油也没有勘探出,却发现了足以改变人类认知的一个大发现,通过对绘制的海床结构图进行分析,最终发现了一个巨型陨石坑,而其直径则约为180千米。
直至十年后,谢尔德·布兰德这位对恐龙灭绝有着极高兴趣的地质学家,在一份旧报纸中发现了这次勘探结果信息,这次惊鸿一瞥,让人类终于揭开了恐龙灭绝的真相。这位地质学家原本就发现在KT边界存在着大量海洋沉积物,这意味着此边界附近区域在6600万年前还是一片浅海地带,而墨西哥湾就十分符合KT边界的研究结果,于是谢尔德·布兰德紧急联系到彭菲尔德,并与简·斯密特等科学家最终确认了这个陨石坑就是6600万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结果。恐龙灭绝小行星撞击假说的证据链至此得到完美的解决。
实际上,根据地球漫长的演化史,大规模生物灭绝总共发生了五次,而且每次都是由小行星撞击所致,每次撞击之后,都是前一代占据统治地位的生物落下历史帷幕,为新生代更为丰富的生物种类登上历史舞台提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