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四大石窟: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
探秘中国四大石窟: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
中国四大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不仅是古代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这些石窟不仅展示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也为研究古代历史、宗教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雕刻艺术的瑰宝吧!
敦煌莫高窟:飞天艺术的绝唱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此后历经隋唐,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
莫高窟第320窟是盛唐时期的代表窟,以飞天艺术和藻井图案最为著名。窟顶藻井中心绘云头牡丹团花图案,四角为四分之一团花。藻井边饰由内向外分别画方胜纹、二方连续的半团花、菱形纹、一整二半的团花、忍冬纹、覆莲、三角垂幔纹、流苏和彩菱纹图案。色彩以土红为底,青绿赋彩,色调对比强烈而又十分和谐。花瓣以石青或石绿色层层叠然,色彩鲜亮,层次丰富,看起来饱满圆润。装饰图案是石窟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连接建筑、雕塑、壁画的纽带,随着洞窟建筑形制及题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到了唐代,装饰图案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敦煌石窟中早期的团花图案以简化和变形的莲花为主要题材,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是清净、纯洁的象征。佛教把莲花看作圣洁之物,寓意为再生,是孕育灵魂往生的处所。后来,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又把牡丹、茶花、桃花等花卉纳入团花图案中。特别是国色天香的牡丹,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被用来象征雍容华贵和吉祥如意,因而深受民众的喜爱。人们把这种以牡丹和莲花为主要题材,配以其他的花卉元素,再经过巧妙的抽象变形之后组合而成的团花图案称为“宝相花”。本窟藻井井心的团花图案就属于典型的“宝相花”。这幅藻井图案在着色上,运用叠韵的技法,将蓝、绿、红这几种主色晕染出浓淡深浅的丰富变化,经过画工独具匠心的构思和组合搭配,使之呈现出五光十色、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整幅藻井图案构图严谨,层次分明,绘制精细,色调艳丽,给人以华丽厚重之感,是盛唐藻井中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本窟南壁的说法图整体构图相较简单,只是画出了佛和众多菩萨说法的场面,但说法图中的四身飞天却是敦煌飞天艺术中的优秀代表之作。这四身飞天虽然氧化变色,却仍不失盛腾风韵,每两个为一组,由不同方向相对而飞至画面顶端的中央。飞在前面的两身飞天回头似乎在呼唤后面的同伴,把手中的鲜花撒向空中。后面的两身飞天扬起双臂升腾而起,好像一边回答同伴的呼唤,一边向空中抛洒鲜花,追赶同伴。两组飞天前后呼应,顾盼有情。那纷纷扬扬从碧空中落下的花雨,自由随意的翻转着,漂浮流动的彩云疾徐有节,飞天翻卷回旋的衣带轻轻流动,三者有机的结合,衬托出飞天轻盈灵动的身体,给整个画面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氛。今天,我们常常能在图片中、电影里、商标上见到这组飞天,多少年来,它以其永恒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备受青睐。唐代诗人李白曾以这样的诗句赞美飞天:“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如果说李白的诗是无形的画,那么敦煌飞天则是有形的诗。
云冈石窟:胡风胡韵的雄浑之美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窟龛252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多个,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创建于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开凿5个大石窟(第16-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由地面到窟顶高达20公尺,中央直立一个宽约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连窟顶,整个塔柱和洞壁嵌满了大小佛龛和多种装饰,找不出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隙。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龙门石窟:皇家气象的雕刻典范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2公里处的伊水两岸的山崖间。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直至北宋。大大小小的窟龛,像蜂窝一样密布在伊河两岸的山壁上,长达650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品。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多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其中最大的造像卢舍那大佛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奉先寺洞窟长宽各30余米,其造像不仅规模最大,同时也最具艺术魅力。奉先寺洞窟里的佛像,大都面形丰肥,双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亲切、温存,极为动人,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的艺术特点。龙门石窟的雕刻造像大都讲求布局,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奉先寺石刻造像,其布局自是更加新颖别致。奉先寺石刻造像的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群像雕凿得栩栩如生,令人疑为天神下凡。其中,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达17.14米,颇得女皇神韵,典雅丰满,含蓄精美,衣纹简洁明快,给人以雍容华贵之美。
麦积山石窟:东方雕塑的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因该山形似麦堆而得名。始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后又经历代开凿修建,共有洞窟194个。现存历代泥塑、石雕像7200余件,壁画1300余平方米。其中最有价值的洞窟有牛儿堂、万佛堂、天堂洞、123窟、84窟等。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麦积山石质不宜于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
麦积山石窟素以优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栩栩如生的泥塑造像、绚丽宏大的北朝壁画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崖阁栈道建筑而享誉海内外。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同属大型石窟群,它们依石而建,因石不同。麦积山石窟在甘肃大地上历经千年,逐渐形成独具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因而被专家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北魏窟龛约有90个左右,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窟龛有第74、78、90、100、128、165等窟,主要集中在西崖中下部。其形制多摹仿少数民族的穹窿顶式帐篷样式,造像以三佛、交脚弥勒为主。时间稍后一点的窟龛内造像除三佛外,交脚、思惟、释迦、多宝、七佛等题材开始增多,充分反映和体现出大乘佛教的法华造像思想。造像风格呈现出浓郁的中亚犍陀罗和印度秣菟罗艺术特征,并兼有北方游牧民族高大、魁梧、挺拔的造型特点,与著名的云冈昙曜五窟造像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开凿时间约在公元460年前后。
北魏中期窟龛体量较小,形制已呈现出汉化特征,多为平面方形,平顶。窟内多设佛座或开圆拱形浅龛,壁面上多有整排的小耳龛或坛台。窟内造像题材仍以三佛为主,兼有一佛二菩萨像。同时,开始出现弟子像。此外,姿态各异、塑作精美的影塑佛、菩萨、弟子、天人、飞天、供养人等大量出现。造像风格方面,无论是佛、菩萨、弟子,还是飞天和供养人,造像形体已由早期的高大魁梧转向舒展挺拔,面部神态由端庄刚毅转向清秀恬静,服饰装束也由轻柔贴体转为垂领对襟、衣裙掩映。
有趣的是,许多窟龛内常常是胡汉两种风格交相辉映:身穿圆领或袒右袈裟的坐佛两侧,褒衣博带、身姿轻盈的汉装飞天扑面而来,体现出一种浓厚的时代变革气息。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正式迁都洛阳,雄才大略的他为了加快汉化步伐,以法令形式禁穿胡服、改着汉服,禁止胡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并大力提倡民族之间通婚,重新确立起北朝门阀制。
中国四大石窟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这些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宗教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四大石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