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思域VTEC技术进化史:从诞生到经典
本田思域VTEC技术进化史:从诞生到经典
VTEC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VTEC(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 Lift Electronic Control)技术,即“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电子控制系统”,是本田汽车的标志性技术之一。这项革命性技术首次应用于1987年发布的第四代本田思域,随后在1989年正式量产并搭载于本田Integra XSi车型上。VTEC技术的诞生,不仅显著提升了发动机性能,更奠定了本田在发动机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VTEC技术的发明者是本田工程师松泽健一。该技术的灵感部分源自本田在摩托车领域的研发经验。早在1983年,本田就在CBR400F摩托车上应用了名为REF的技术,通过夹销使凸轮轴上的凸轮在合适的时间介入工作,实现了从两个气门进排气到四气门设计的转变。虽然摩托车上的进排气系统控制与汽车发动机中的VTEC技术有所不同,但这种创新思维为VTEC技术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VTEC技术的工作原理
VTEC技术的核心在于其能够同时控制气门开闭时间和气门升程,这是世界上首个实现这一功能的气门控制系统。VTEC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DOHC(双顶置凸轮轴)VTEC和SOHC(单顶置凸轮轴)VTEC。
DOHC VTEC:在双顶凸轮轴中,VTEC使用两种不同的凸轮。除了控制两个气门的一对凸轮和摇臂外,还增加了一个较高的中间凸轮和摇臂。通过位于气门摇臂上的同步插销,实现不同凸轮控制气门开闭,从而调节气门升程和正时。
SOHC VTEC:在单顶置凸轮轴中,本田改用摇臂传递凸轮控制。通过摇臂轴控制油路流向,推动插销将三个摇臂的运动状态绑定或拆分,从而控制气门的开合高度。
DOHC VTEC更注重发动机的性能表现,而SOHC VTEC则更注重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这种差异化设计使得VTEC技术能够兼顾高性能和低油耗,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VTEC技术在思域中的应用
VTEC技术在本田思域中的应用,最著名的当属B16发动机。这款发动机首次搭载于1989年的Integra XSi、CRX SiR和Civic SiR等车型上,升功率达到惊人的100匹,成为当时自吸引擎中的佼佼者。
B16发动机采用轻量化铝制缸体,配备高强度铸铁凸轮轴和精细配重的主轴承盖。其小角度斜顶式燃烧室设计,有效提升了能量转换效率。此外,通过在缸头设计quench zone,改善了油气混合和湍流燃烧,进一步提升了燃烧稳定性。
B16发动机不仅在原厂状态下性能卓越,其出色的改装潜力更使其成为全球改装爱好者的心头好。即使在今天,这款35年前的引擎仍活跃在改装市场,是许多本田迷心中的经典之作。
VTEC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VTEC技术也在持续进化。第十一代思域继续沿用i-VTEC技术,并结合涡轮增压和缸内直喷技术,进一步提升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同时,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和噪音振动控制技术的优化,使得发动机效率和驾驶舒适性得到全面提升。
尽管现代发动机技术日新月异,但VTEC技术依然保持着其独特优势。它不仅代表了本田在发动机技术上的创新精神,更成为了汽车爱好者心中的经典符号。无论是在赛道上还是日常驾驶中,VTEC技术都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可靠性,持续为驾驶者带来愉悦的驾驶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