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迪士尼"如何成为现象级打卡地?
"成都迪士尼"如何成为现象级打卡地?
"成都迪士尼"是一个虚拟的打卡地,因一首歌的歌词而走红。人们对于打卡地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不再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景点。
众所周知,中国有上海和香港两座迪士尼乐园。但最近被人热议最多的却是地图上压根不存在的"成都迪士尼"。从一周前开始,"成都迪士尼"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
汹涌流量之下,也引发了大家对这一现象的诸多不解。有人觉得这是集体发癫,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媒介朝圣"。那么,人造景点为何能凭空出现?压根不存在的成都迪士尼又为何火热?
凭空出现的迪士尼
迪士尼是童年快乐的代名词,但谁也不会想到动辄上百亿投资的乐园,却在小区健身器上达成某种平替。在成都工作的小杰算是较早打卡"成都迪士尼"的人:"第一次排队花了半小时,后来打卡的人太多,去拍照都要限流。"
其实近几年还有很多原本无人问津的地点通过类似的方式莫名走红,各个城市都希望自己能和流量产生关联:比如文旅部门下场助力的淄博、哈尔滨、天水等地。亦或影视剧里的拍摄地也都会引发观众前往打卡:比如《甄嬛传》中的大观园,《西虹市首富》里的城堡,打卡内容会在互联网二次传播。
随着社交媒体发展,打卡地逐渐从现实生活中的地点延伸到原本并不存在的虚拟地点。近些年,有很多连同新闻事件一起出现的虚拟人造景点:比如最近风头正盛的《王婆说媒》,让河南开封出圈;去年名噪一时的天津跳水大爷也让狮子林桥一度走红。人们打卡的原因不再局限于历史建筑和自然景观,凭空出现的成都迪士尼可以看作一种新的"媒介景点"。
人造景点打卡
所谓媒介景点通常是一种便于网友亲身去打卡的人造空间,随着参与人数增加将其营造成一种"人造景点"。在网民狂欢式的二次传播中,不断衍生出"新梗",并快速传播的现象。比如成都迪士尼的故事因说唱歌手"个人恩怨"故事展开,但最终走向了难以预测的方向。
媒介景点形成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能够社交并且形成归属感的群体。事件之初,说唱爱好者和诺米的嘲笑者、支持者一起涌进评论区,并且进一步聚焦于小区健身器。随着"成都迪士尼"话题在社交媒体意外火热,这里被话题讨论者塑造成了"打卡胜地"。随着各种打卡提升话题度,相关内容被平台算法捕捉,推荐给更多的人,后续网红、自媒体跟随流量参与其中,进一步让话题出圈。
后来,健身器、成都迪士尼和洗脑的歌词被网友不断模仿,并在传播中不断被加入更多新的含义。随着事件发酵,歌手背后的励志故事、童年遭遇,逐渐拼凑出了更为完整的人物形象。"本来我是抱着看笑话的心态来,结果发现他的故事真的很励志。""诺米的故事,让习惯了吃瓜的我们,在狂欢中获得了不同的安全感。"
"媒介朝圣"
传播学中有关于"媒介朝圣"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当下旅游者观看视频并参与到媒介叙事中并去实地旅游打卡的行为就是一种"媒介朝圣"。这种行为更多地是一种受众寻求媒介创造出符号价值地行为。
媒介以"社会世界诠释者"的身份营造出一种特别的语境,潜移默化人们对景观的感知和评价。而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世界"通过媒介再现获得被展示的机会,拥有了更高的地位和象征意义,无人问津的不毛之地也可以成为打卡地。即使本身无意义的景点,也会在传播中被赋予新的意义。
媒介对本不是景点的小区健身器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首先,因为这首歌是比赛被淘汰后所唱,这里健身器材顺理成章成了一种失意者表达不甘的打卡地。其次,在此之前,成都曾有迪士尼选址的传闻,虽然之后被官方辟谣,但大家心里依旧有一种遗憾。与此同时,很多人被歌手坚持梦想的逆袭故事所打动,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支持。
人们来"成都迪士尼"打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这里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打卡方式。从最开始说唱爱好者间小范围讨论,到后来全民加入。成都健身器械像是流量漩涡的中心,来这里打卡带上标签就能轻易收获流量。与此同时,这也变成一种情绪树洞,大家聚集于此,大声喊出心底压抑已久的"我要diss你!"
整件事情的走红,任何一个条件都缺一不可。网络上,有人模仿歌词二次创作。在生活中,大家揣着各种原因来这里打卡,放下生活中的角色,只为找回自己最自在的样子。迪士尼乐园的快乐,明码标价。而小区健身器上的松弛,简单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