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防治迎来突破:五年生存率目标提升至59%
癌症防治迎来突破:五年生存率目标提升至59%
近日,国家癌症中心与上海市疾控中心联合发布《健康上海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达到42%,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59%。这一目标的设定,彰显了我国癌症防治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决心。
癌症防治,筛查是关键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持续提升,已由2015年的40.5%上升至2022年的43.7%。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近年来我国在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方面的持续发力。
以食管癌和胃癌为例,2022年我国食管癌新发22.40万例,死亡18.75万例;胃癌新发35.87万例,死亡26.04万例。针对这两种高发癌症,国家卫生健康委专门制定了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进一步规范了筛查流程和治疗标准。
根据方案,食管癌高风险人群包括年龄≥45岁且有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胃癌筛查则推荐使用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等方法,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精查内镜检查。
规范治疗,提升生存率
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除了做好预防与早诊早治,规范化治疗也是关键。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金峰指出,要推进癌症治疗的管理规范化,以国家癌症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为依托,发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改革示范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解决区域间癌症防治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强调,癌症诊疗资源供给既要补数量,更要补质量。诊断符合率、肿瘤分期、多学科综合治疗是衡量癌症诊疗规范化程度的关键指标。
创新驱动,突破关键技术
“通过医学界和产业界紧密结合,现在前沿的癌症预防、治疗手段在我国是可及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表示,要持续推动癌症科研攻关,加快癌症防治关键技术的突破。
近年来,我国抗肿瘤新药研发取得显著进展。据统计,过去10年我国抗肿瘤新药获批数量累计已达208种,2024年国内自主创新药物占比更是超过六成。以上海信达生物研发的氟泽雷塞片为例,该药作为国内首个获批的KRAS G12C抑制剂,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精准治疗的新选择。
全民参与,共筑健康防线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句话在癌症防治领域尤为重要。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院士呼吁,要提高全民防癌抗癌意识,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控烟宣传,强化戒烟服务。
同时,专家也提醒公众,要警惕癌症防治领域的谣言和误区。例如,有人认为“得了癌症就别治了”,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研究显示,那些选择民间疗法而非正规治疗的癌症患者,5年死亡率比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高2.5倍。
癌症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随着我国癌症防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关键技术的持续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癌症将逐渐从“绝症”转变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这不仅是一个医学进步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