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幹的一首惊蛰诗,仅寥寥几句,便说尽了惊蛰节气的自然现象
张元幹的一首惊蛰诗,仅寥寥几句,便说尽了惊蛰节气的自然现象
惊蛰,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是一个自然节气,更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时刻。南宋词人张元幹的一首《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通过描绘惊蛰时节的自然景象,展现了深刻的哲理和无限的感慨。
张元幹,号芦川居士,是南宋初年著名的词人。他曾在靖康年间担任抗金名将李纲的属官,后因李纲被罢职而遭贬斥。高宗时期,因避谗而弃官还乡。胡铨上书请斩秦桧,被编管新州时,张元幹写下了著名的《贺新郎》词为之送行,因此得罪了秦桧而被除名。张元幹还乡后,仍关心国事,写下了不少激昂慷慨的诗词。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张元干〔宋代〕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这首诗的大意是:年华老去,哪堪惊蛰时节,万物更催光阴。惊蛰恰逢正月十四,元宵节的花灯刚刚挂出来,夜半时分,忽然听得一声惊雷。春雷一声,震动天下,万物复苏,龙蛇应声而起。蚯蚓、蛤蟆就都跑出来了。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通过一声春雷,唤醒万物,道出了惊蛰节气的到来,极其自然美好,赋予了春天蓬勃的气象与生命的律动美。新春之际,佳节频频,新年刚过,元宵又临。可是,年迈的诗人已对岁月时光别有一番感触:“老去何堪节物催”,孩提时代盼年望节的心绪早已不存,只感到节物催老,时光逼人。起句看起来有些低沉,却也揭示了“岁月不饶人”的客观规律。
对句宕开一笔,写诗人元宵前夜看灯的所见所闻。这一年的正月十五恰逢惊蛰,春雷不失时机地在这华灯齐放的夜晚轰鸣起来。
后两句从表面上看是说惊蛰已到,春雷滚滚,蛰伏冬眠的各种动物都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大到龙蛇,小至蚯蚓虾蟆,都乘着春暖花开之际开始活动。诗人所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世间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的联系和作用构成了物质的运动。一事物出现的同时,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些事物也会出现,这是事物运动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惊蛰已到,春雷响起,无论是龙蛇还是蚯蚓虾蟆,都会随着季节时令的变化而规律性的出现,这样的自然规律是任何生物也违反不了的。“龙”“蛇”“蚯蚓”“虾蟆”等等一系列的动物都因这“一声大震”而纷纷出动,好不热闹。至此,一幅惊蛰万物图跃然纸上,使人感受到春天的热闹与生机。
这首绝句读来平淡,接近口语,所述也是极常见的自然现象,然而这种自然现象中却包含了普遍存在的、任何力量也无法改变的自然法则。诗人捕捉到这个闪光点,把它写进诗篇,就使全诗熠熠闪光,发人深省。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