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文化娱乐性武术组织的兴起与社会影响
两宋时期文化娱乐性武术组织的兴起与社会影响
两宋时期,随着商业大城市的兴起,如北宋京城汴梁、南宋京城临安等工商业荟萃之地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也促使市民文化在城市中蓬勃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商业化、娱乐化的习武卖艺活动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以练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
同时,在宋代城市中涌现了众多以文化娱乐为目的的武术组织,如角抵的“角抵社”、“相扑社”,射弩的“锦标社”、“射弓踏弯社”,使棒的“英略社”等,这些武术组织成员众多,有的甚至达到百人规模,其中不乏职业武术家。
宋代文化娱乐性武术组织形成原因
政策因素和商业大都市的诞生
宋太祖赵匡胤提出的“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以及“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经济思想,贯穿整个宋代,促使商业、娱乐业兴旺发达。南宋临安城市人口多达数十万,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多个万户以上的商业大城市,并形成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城镇的商业网络。商业大都市的兴起和城市人口的增长,激发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娱乐性武术组织的出现奠定了社会基础。
此外,朝廷为防止藩镇割据和武人干政,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倡导“右文”、“崇儒”的方针,使社会上兴起爱好文学艺术的风气,提高了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化娱乐性武术组织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社会发展因素
宋初统治者对人群聚集心存戒心,制定了一系列禁止民众结社的法规。但到了宋仁宗庆历年间,这些禁令逐渐松动,官员之间掀起了“怡老会”热潮,开启了宋代结社之风。至南宋时期,民间结社之风盛行,各类会社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文化娱乐性武术组织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济因素和城市发展因素
两宋时期,统治者改变了以往“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商农并重”的经济政策,促进了商业发展。城市中取消了封闭的坊里制度,形成了开放的大街小巷,各阶层市民纷纷投身商业,城市商品经济活跃,人口大幅增长。南宋时期,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生产经验,加上统治者对工商业的鼓励,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繁荣,使得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扩大和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娱乐性武术组织应运而生。《梦梁录》中记载的“角抵社”、“相扑社”、“锦标社”等武术组织,展现了宋代城市中武术活动的繁荣景象。
宋代文化娱乐性武术组织活动情况
宋代文化娱乐性武术组织主要分布在商业发达的城市,活动集中在城市繁华地区,如南宋时期的瓦舍。《武林旧事》卷第六《诸色伎艺人》中记载了瓦舍中“角抵手四十四人,乔相扑九人,女跑七人”等职业武术家,他们通过武术表演谋生。武术表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深受大众喜爱,成为瓦舍表演的主力军。
此外,一些退伍军人、达官贵人和风流才子在观看武术表演后,也会与武艺人结交,或招其为家仆,或与之谈武论艺,或招聘为打手参加打擂台。这些活动为武术家提供了经济来源,也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传播。
宋代文化娱乐性武术组织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文化娱乐的影响
宋代文化娱乐性武术组织的兴起,对社会大众的娱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时期,京瓦肆中的“小儿相扑”和成人“角抵”已成为大众欣赏项目。南宋时期,角抵活动更为发达,出现了专门的职业性“角抵手”。为了满足观众对武术表演的需求,武术内容不断改进,增加了表演成分,使武术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和复杂,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
对社会群体交流方面的影响
文化娱乐性武术组织为不同阶层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都城纪胜》记载“角抵社”的成员包括“富室郎君,风流子弟,闲人”等不同阶层人士。这些组织不仅为武艺人提供了经济来源,也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了广泛的社交机会。人们通过参与武术活动,获得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体验群体带来的精神愉悦。
总结
宋代文化娱乐性武术组织的兴盛,反映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和封建文化在宋代社会发展的高度。其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这些组织不仅丰富了宋代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也推动了武术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为后世民间武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