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为而治”到虚伪敷衍:“虚与委蛇”的语义变迁
从“无为而治”到虚伪敷衍:“虚与委蛇”的语义变迁
“虚与委蛇”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应帝王》,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人季咸与壶子的故事。季咸是一位著名的占卜师,壶子则是道家学者列子的师父。壶子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表现,揭示了季咸的道行其实并不高深,从而教育了自己的弟子列子。
《庄子》中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郑国有个名叫季咸的人,擅长相面和占卜,他能准确预测人的生死存亡、祸福寿夭,甚至具体到某月某日,结果往往与他说的一样,因此郑国人对他十分敬畏。列子见到季咸后,也十分佩服,回来后对壶子说:“原来我以为您的道行最高,现在才知道季咸的道行比您高明多了!”
壶子听后,对列子说:“我教给你的只是道的外在形式,你还没有学到道的本质。你把季咸的话看得太重了,现在你去把他请来,让我看看他的道行究竟如何。”
于是,列子请季咸来见壶子。季咸给壶子看了相后,对列子说:“你的师父面色晦暗,活不了几天了,最多不过十天,就会死去。”列子听后十分伤心,把这件事告诉了壶子。壶子却说:“刚才我给他看的是地象,闭塞如死灰,他只能看到这些。你再去请他来。”
过了几天,列子又请季咸来见壶子。这次季咸看后对列子说:“你的师父有救了,我看到他时,他的机运畅通,已经恢复了生气,他不会死了。”列子听后十分高兴,把这话告诉了壶子。壶子却说:“刚才我给他看的是天壤,无阴无阳,他只能看到这些。你再去请他来。”
又过了几天,列子再次请季咸来见壶子。这次季咸看后对列子说:“你的师父的道行深不可测,我看不出他的生死。他像是一片汪洋大海,我无法测知他的深浅。”列子听后十分惊讶,把这话告诉了壶子。壶子说:“刚才我给他看的是太虚,无边无际,他只能看到这些。你再去请他来。”
又过了几天,列子再次请季咸来见壶子。这次季咸刚一进门,就慌忙逃走了。壶子对列子说:“追上去看看他怎么说。”列子追上季咸后问:“为什么突然逃走?”季咸说:“你的师父的道行深不可测,我看不出他的生死。他像是一片汪洋大海,我无法测知他的深浅。我害怕他的道行,所以逃走了。”
列子回来后,把季咸的话告诉了壶子。壶子说:“刚才我给他看的是未始出吾宗,我与之虚而委蛇。他只能看到这些。现在你可以侍奉我了。我告诉你,善于为道的人,必定是深不可测的。我刚才与他斗法,他只能看到这些。”
成语含义的演变
“虚与委蛇”这个成语,原本形容壶子以虚招应对季咸,展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但在后世的使用中,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多用来形容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的态度。这种演变反映了语言的动态性和社会文化的变迁。
“蛇”字读音的演变
有趣的是,“虚与委蛇”中的“蛇”字并不读“shé”,而是读“yí”。这是因为“蛇”字在古代的读音就是“yi”。在《山海经》和《庄子》中,都有关于“委蛇”的记载,描述一种大如车毂、长似车辕的神秘生物。这种读音的演变,反映了汉字读音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特点。
历史解读与现代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虚与委蛇”体现了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的智慧。壶子通过“虚而委蛇”的态度,不仅展示了道家的智慧,也教育了弟子列子。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不真诚、敷衍的态度,提醒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真诚,避免虚伪。
“虚与委蛇”这个成语,从《庄子》中的故事到后世的演变,展现了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智慧。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真诚,避免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