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来袭,“情绪中暑”怎么办?
高温来袭,“情绪中暑”怎么办?
“热化了!热化了!”最近的天气,简直让人快要融化了。不仅我们人类受不了,连动物园里的老虎都热得只想泡在水里,只露出个头来透气。这种天气下,你是不是也觉得自己变得容易烦躁、爱发火?别急,这可能不是你的错,而是“情绪中暑”在作怪!
什么是“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又叫“夏季情感障碍综合症”,可不是开玩笑的。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大于80%时,人体就会受到持续的高温刺激,下丘脑这个情绪调节中枢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我们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甚至食欲下降、睡眠差。有研究显示,正常人群中约16%的人在夏季会出现情绪的明显波动。特别是那些平时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受到情绪中暑的影响。
为什么高温会让人心情变差?
这可不是心理作用,而是有科学依据的。高温会影响大脑下丘脑的功能,而下丘脑是人体的“恒温器”,负责体温调节和情绪控制。在持续高温的刺激下,下丘脑需要频繁调节身体的散热机制,如增加血液流向皮肤表面和促进汗液分泌,以维持体温平衡。当下丘脑的工作量超负荷运行时,会导致体温和情绪调节陷入紊乱,引发易怒、焦虑、冲动等负面情绪。
不仅如此,温度升高还会使身体中的五羟色胺和多巴胺水平降低。这两种重要神经递质水平的下降不仅会增加人的攻击性和冲动性,还会降低大脑的抑制功能,从而增加人们的负面情绪。同时,高温还会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让人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肾上腺素的持续分泌也意味着身体持续处于紧张、恐惧状态,使人更容易产生焦虑、易怒等情绪。
如何避免成为“愤怒的小鸟”?
别担心,我们有办法应对“情绪中暑”。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保持环境凉爽:使用空调或风扇降低室内温度,尽量避免在正午进行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外出,要确保充分补水,每15~20分钟喝一次水,即使不口渴也要主动饮水。
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维持规律的生物钟,多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水,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等也非常重要。
调整饮食:保持清淡饮食,少食油腻辛辣食物,少饮酒,少抽烟。
心理调适:学会情绪转移,如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调整情绪。感到烦躁时可以尝试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使空气填满整个肺部,然后缓慢地呼气,或者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闭上眼睛,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想象一个宁静的场景,使自己沉浸其中。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大脑从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中解脱出来,达到放松的状态。
适当午睡:适当午睡(光线调暗或使用避光眼罩),夜间减少持续强光照射(手机、电脑、平板、电视等),这些也可以有效地预防夏季情感障碍。
如果通过以上方法仍无法改善情绪中暑的症状,并且无法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所以,当高温来袭时,记得不仅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情绪中暑”的症状,不妨试试上面的方法。记住,保持冷静,才能更好地享受这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