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正阳门考古新发现揭秘中轴线奥秘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20:5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正阳门考古新发现揭秘中轴线奥秘

2021年8月,北京正阳门箭楼南侧,一群考古工作者在前门步行街北口的一处“玻璃房”内,小心翼翼地清理着一件沉睡地下的文物。随着泥土的剥离,一只身长3米的石质镇水兽逐渐显露真容。这只镇水兽匍匐在雁翅泊岸上,头朝东南,尾向西北,双目圆睁,不怒自威。它的发现,不仅揭开了正阳桥遗址考古的序幕,更为北京中轴线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

01

正阳桥遗址:从镇水兽到桥体的发现

正阳桥,作为中轴线上单体最大的一座桥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这座三券石桥,桥面用栏板分为三路,中间为御道,是内城九门外桥梁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的。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这座古老的桥梁在民国年间被改建,20世纪70年代更是被埋入地下。

2021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启动了正阳桥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人员首先在文献中寻找线索,查阅了《明英宗实录》《清史稿》《清会典》等史料,结合古画中的形象,逐步还原正阳桥的样貌。通过精密的勘探和定位,考古人员在正阳门箭楼南侧发现了这座镇水兽。

“这座镇水兽比万宁桥两侧的镇水兽还要长1米,这样的体量与正阳桥的规制相呼应。”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回忆道。在镇水兽的指引下,考古人员进一步发掘出了桥体的东立面和中间券洞,最终确认了正阳桥的位置和规模。

02

中轴线南段:七条道路见证历史变迁

正阳桥遗址的发现,只是近年来北京中轴线考古成果的一部分。为了实证中轴线的历史连续性和完整性,考古人员在正阳门至永定门之间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

2022年,考古人员在这一区域发现了7条叠压的道路,这些道路自明清一直延续至今,清晰地展示了中轴线南段的历史变迁。其中最下面的两条道路(L6、L7)为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上的居中道路。L7为最早的中轴道路,全部为土路,路上密布车辙。L6为雍正七年(1729年)修建的居中石路和石路两侧同期使用的土路,土路上亦密布车辙。

“这些道路遗存证实了中轴线南段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申遗提供了有利的实物证据。”张利芳说。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厘清了中轴线南段明清以来的历史脉络,证实了中国古代都城的营建理念。

03

天桥遗址:重现消失的中轴地标

天桥,位于正阳门和永定门之间,是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上的一座重要桥梁。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这座桥梁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为了重现这一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考古人员于2022年启动了天桥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天桥遗址的发掘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最大的困难在于遗址位于前门大街、永安路、天坛路和天桥南大街十字路口,车流量大,人员密集。考古人员采取了滚动发掘的方式,在每次交通导改出来的有限空间内开展发掘。通过三次发掘,考古人员最终确认了天桥的主体部分,并发现了桥面下的灰土基础和排水沟。

“我们在整理出土文物的过程中,发现天桥遗址内的青花瓷片基本上集中在清朝康熙、乾隆时期。”张利芳说,出土的青花瓷片年代与史料记载吻合,证明了发掘的桥梁部分和附属设施的就是古代天桥遗迹。

04

考古发现的意义

这些考古发现不仅为北京中轴线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更为中轴线的保护和展示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正阳桥、天桥等遗址的发掘,我们得以还原中轴线南段的历史场景,理解古代城市管理的智慧。

“考古发现实证了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生动再现了北京中轴线南段的历史场景。”张利芳说。这些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的内涵,也为中轴线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

北京中轴线,这条贯穿古今的城市脊梁,正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不断更新的面貌,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的故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