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假“网信办”来电,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警惕假“网信办”来电,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近日,多地出现不法分子假冒“网信办”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案件,给群众的财产安全和个人信息带来严重威胁。这种新型诈骗手段具有很强的迷惑性,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警惕。
诈骗手法剖析
诈骗分子通常会通过以下步骤实施诈骗:
伪装身份:诈骗分子会冒充“网信办”工作人员,有时甚至会报出具体的名字和职务,增加可信度。
编造理由:他们通常会声称你的手机涉嫌发送诈骗短信、发布不实信息等违规行为,需要配合调查。
施加压力:诈骗分子会威胁要停机处理,或者声称需要转接公安机关进行进一步调查,制造紧迫感。
获取信息:在取得信任后,他们会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甚至要求转账到所谓的“安全账户”。
如何防范这种诈骗?
面对这种新型诈骗手段,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呢?以下是几点实用的防范建议:
核实身份:接到自称是政府部门的电话时,不要轻信,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可以挂断电话后,通过官方网站或已知的官方电话进行回拨确认。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在电话中透露任何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账户、密码等。正规机构不会通过电话索要这些信息。
警惕“安全账户”:记住,任何要求你转账到“安全账户”的都是诈骗!公检法等机构不会设立这样的账户。
保持冷静:遇到威胁或恐吓时,不要慌张,及时收集证据并向警方报案。
法律支持与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打击这类诈骗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该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制造、买卖、提供或者使用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设备、软件。同时,电信业务经营者、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等都有责任采取技术措施,识别和阻断非法设备、软件的接入。
如果你不幸遭遇诈骗,应立即报警,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收集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以便警方调查。
面对日益猖獗的电信诈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诈骗分子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