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蛮头”变馒头:诸葛亮发明传说与制作指南
三国“蛮头”变馒头:诸葛亮发明传说与制作指南
“馒头”的历史竟然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而且还是由诸葛亮发明的哦!相传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遇到泸水的天然险阻,他用面团做成“人头”形状,内裹牛羊肉,替代真人头进行祭祀,从而顺利渡河。这种面团制品后来被称为“蛮头”,再经过岁月变迁,最终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馒头”。诸葛亮的智慧不仅解决了当时的困境,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食物。
历史背景
公元223年(蜀汉章武三年)夏四月,刘备病逝,五月,刘禅即皇帝位,改元建兴。这一年六月前后,益州郡的汉族豪强雍闓,趁蜀国在夷陵新败、刘备病逝以及黄元叛乱的混乱时机,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数民族头领孟获等一起叛乱。他们杀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张裔抓起来送往东吴,越嶲郡则杀死了郡将焦璜,而牂柯郡则杀掉从事常颀,一起反对蜀汉政权。
由于蜀汉新遭大败,兵力损失巨大,加之刘备刚刚去世,国内局面需要整顿,因此,诸葛亮没有立即采取平叛的军事行动,而是采取了招抚的措施。但是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
在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有三郡叛乱的困难形势下,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于223年10月派邓芝到东吴进行修好,并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
馒头的起源
最早的“馒头”出现于何时,是个迄今尚未有定论的问题。许多人都把“馒头”的发明权授予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民间观念中智慧的化身。所谓“昔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也,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明飨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神亦飨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从这个记载看,诸葛亮南征孟获时,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真正的人头去祭祀河神。
演变过程
馒头起源于野蛮时代的人头祭,传为诸葛亮征孟获时所发明,形状为人头形,尔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逐渐改为禽肉馅,但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彼时称为“蒸饼”。三国时,馒头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称,谓之“蛮头”,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馒头”一词最早单指含馅的馒头,今北人多称其为“包子”,“包子”一词始于宋代,“包子”和“馒头”的称谓,到清代才渐渐分化。而吴语区等地仍保留古称,将含馅者唤作“馒头”,如“生煎馒头”“蟹粉馒头”等等。
现代馒头
制作馒头是一门既简单又充满乐趣的手艺,只需掌握几个关键步骤和技巧,就能轻松蒸出松软可口的美味馒头。
材料准备
- 面粉:中筋面粉是首选,其蛋白质含量适中,能保证馒头的口感。
- 酵母:用量为面粉重量的1%,例如500克面粉需5克酵母。
- 水温:35℃左右的温水最适宜激活酵母活性。
基本步骤
和面:
- 将面粉、酵母和适量白糖混合,缓缓加入温水,边加边搅拌至絮状。
- 揉成光滑面团,达到“三光”状态(面光、盆光、手光)。
发酵:
- 在温暖湿润环境中发酵1-2小时,至面团体积膨胀两倍,内部呈蜂窝状。
揉面排气:
- 发酵完成后,充分揉面排出气体,使面团恢复光滑。
整形:
- 根据喜好将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均匀小剂子,整形成圆形或其他形状。
二次醒发:
- 整形后的馒头静置15-20分钟,使其再次膨胀,确保蓬松度。
蒸制:
- 冷水上锅,水开后转中火蒸15-20分钟,关火焖3-5分钟后揭盖。
通过以上方法,你不仅能轻松做出松软香甜的基础馒头,还能发挥创意,制作出多种花式馒头,为餐桌增添更多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