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这些金融诈骗手段要当心!
春节前夕,这些金融诈骗手段要当心!
春节前夕,正是大家准备欢度佳节的时候,却也是诈骗分子最活跃的时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大家警惕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骗子又玩出了什么新花样,以及如何见招拆招,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共享屏幕”诈骗:一个按键,可能让你倾家荡产
最近,罗先生就遇到了一起典型的“共享屏幕”诈骗。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声称他预订的航班取消了,可以办理改签并获得赔偿。在对方的引导下,罗先生下载了一个“云服务App”,开启了“共享屏幕”功能。结果,对方轻而易举地看到了罗先生的银行卡号、密码和短信验证码,3万多元就这样不翼而飞了。
警方提示: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开启“共享屏幕”功能,这相当于把你的手机完全暴露在他人面前。无论是航班改签还是其他服务,正规机构都不会要求你这样做。
“AI换脸”诈骗:连视频通话都不安全了
在香港,一家公司就遭遇了令人咋舌的“AI换脸”诈骗。诈骗分子通过深度伪造技术,将公司CFO的面部和声音数据合成到视频中,成功骗过了员工,让他在一周内进行了15笔交易,金额高达2亿港元!
专家建议:在视频通话时,可以要求对方做一些特定动作,比如按鼻子、喝水或做一些奇怪的表情,真人和AI合成的图像在这些细节上会有差异。同时,对于涉及资金的操作,一定要通过多种渠道反复核实。
假冒身份诈骗:从“租客”到“快递员”的花式套路
诈骗分子还会通过冒充特定身份来实施诈骗。比如,有骗子伪装成租客,以投资为名骗取房东信任,最终实施诈骗。还有骗子冒充快递员,以送礼物为由添加好友,随后诱导下载刷单App进行诈骗。
防范要点:对于陌生人的请求要保持警惕,特别是涉及金钱交易时。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的身份,可以通过查看证件、核实信息等方式进行确认。
如何保护自己?记住这些关键点
不轻信陌生来电和短信:特别是那些声称可以退款、赔偿或提供高额回报的信息,很可能都是诈骗。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
谨慎开启“共享屏幕”:这个功能相当于把你的手机完全暴露在他人面前,非常危险。
多渠道核实信息:对于涉及资金的操作,一定要通过多种渠道反复核实。
安装反诈App: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工具可以提供预警和防护。
及时报警:如果发现自己可能被骗,应立即保存相关证据并报警。
最后,让我们一起呼吁:提高警惕,远离诈骗!如果你有好的防骗经验,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筑起防骗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