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苯教寺院里的汉式军舞:见证藏汉文化交融
川西北苯教寺院里的汉式军舞:见证藏汉文化交融
苟象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是川甘交界地区历史悠久的苯教寺院。每年的“垛顺节”不仅是苯教的重要节日,更是藏汉文化交流的生动展示。通过详细的田野调查发现,垛顺节中的春牛历、军舞、狮子舞等元素都深受汉文化影响,体现了藏汉文化的深度交融。这种文化交融不仅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谐相处,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地方性实践支持。
苟象寺的历史渊源
苟象寺,藏语名为“贡巴钦莫”,意为“大乘法轮洲”,始建于公元11世纪,是藏传佛教苯教在川西北地区的重要寺院之一。寺院坐落在若尔盖县阿西乡,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之上,四周群山环绕,环境幽静。苟象寺不仅是藏传佛教苯教的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当地藏族群众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垛顺节的仪式流程
垛顺节是苟象寺每年最重要的宗教节日之一,通常在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为期三天。节日的主要活动包括跳神、诵经、展佛、赛马等,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当属“军舞”和“狮子舞”。
军舞:藏汉文化交融的见证
军舞是垛顺节期间最为壮观的仪式之一,由寺院的僧人和当地的藏族群众共同参与。军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藏族部落的军事训练,但其形式和内容却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军舞的队形和步伐与汉族的军阵舞有诸多相似之处,舞者手持的兵器也与汉式兵器相似。更有趣的是,军舞中的鼓点节奏与汉族的战鼓节奏惊人地一致,这表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藏汉两族在军事文化上有着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狮子舞:汉文化元素的融入
狮子舞是垛顺节期间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由寺院的僧人和当地的藏族群众共同表演。狮子舞源于汉族的民间艺术,但在苟象寺的垛顺节中,它被赋予了浓厚的藏族特色。舞者身着藏族传统服饰,手持彩球和彩带,模仿狮子的形态和动作,动作既威武又活泼。狮子舞不仅展现了藏族人民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创新,也体现了两族人民共同追求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春牛历:农耕文化的共鸣
春牛历是垛顺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体现了藏汉文化的深度交融。春牛历源于汉族的农耕文化,是古代汉族人民预测农事活动的重要工具。在苟象寺的垛顺节中,春牛历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僧人和群众会根据春牛历的预测,安排来年的农事活动,这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对汉族农耕文化的认同,也展现了两族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当地居民的情感认同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访谈,我们发现垛顺节不仅是宗教节日,更是藏汉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一位年长的藏族村民告诉我们:“垛顺节是我们藏族人的重要节日,但也是我们与汉族朋友交流的好机会。每年这个时候,很多汉族朋友都会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我们一起跳舞、唱歌,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
另一位年轻的藏族僧人则表示:“垛顺节的很多仪式都融合了汉文化元素,这让我们更加理解汉族的文化传统。我觉得这种文化交流非常重要,它让我们更加团结。”
结语
苟象寺的垛顺节是藏汉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展现了两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军舞、狮子舞、春牛历等元素,不仅是文化的符号,更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在新时代,苟象寺的垛顺节将继续发挥其文化桥梁的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