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郑毅教授:三分之一中小学生有心理障碍,这些征兆家长要警惕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05:2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郑毅教授:三分之一中小学生有心理障碍,这些征兆家长要警惕

“中国的中小学生有三分之一、大学生有四分之一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是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障碍专家郑毅教授在其著作中披露的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也敲响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警钟。

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如果缺乏足够的关爱和引导,很容易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面对青少年心态出现异常,老师、家长该怎么办?如何及时察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01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征兆

心理健康问题并非一蹴而就,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显露出一些征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警信号:

  1. 情绪低落: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感觉沮丧或伤心,难以体验到快乐。
  2. 兴趣减退: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以往感兴趣的事情(如运动、社交、游戏、爱好等)不再吸引他们,失去参与的动力和热情。
  3. 精力减退:即使没有进行大量的体力活动,也常常觉得疲惫、乏力,做事时感到拖沓。
  4. 情绪波动剧烈:青少年的情绪波动比成年人更为剧烈,常突然从愉快变为低落或愤怒。虽然情绪变化可能与荷尔蒙有关,但持续的情绪低落或愤怒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
  5. 自我评价低:频繁表现出自卑或对自己失望,认为自己做不好事情,甚至对未来失去信心,思考问题时倾向于消极、悲观,常常感到无望,甚至可能谈论死亡或自杀。
  6. 过度敏感:对外界评价或同伴看法非常敏感,容易感到被忽视、排斥,进而加剧自卑和孤独感。
  7. 注意力下降:常常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或工作时感到思维模糊,完成任务变得困难。
  8. 学习动力下降:患病期间,青少年常常感到思维变得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也显著下降。这种认知功能的减退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导致成绩下滑、逃学现象频发,甚至出现对学习完全丧失动力的情况。
  9. 叛逆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常通过叛逆、违抗家长和老师等方式缓解内心压力。随着压力的加剧,一些青少年可能会进一步寻求极端的方式来逃避痛苦,比如滥用药物、酒精,甚至参与其他危险活动。
  10. 网络成瘾:长时间沉迷于社交媒体、电子游戏、视频等线上活动,通过虚拟世界逃避现实中的困境和压力。
  11. 睡眠和饮食变化:可能出现早醒、失眠或嗜睡的情况,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
  12. 逃避责任或减少参与感:不愿意与家人、朋友交流,避免社交活动,减少对家庭、学校等日常活动的参与,甚至放弃学业或其他重要任务。
  13. 身体症状:如头痛、胃痛等没有生理原因的身体不适。
  14. 反复自残:反复出现划痕、割伤、烧伤,且伤口不符合常见的意外原因。同时,青少年常会避免让他人看到自残的痕迹,选择穿长袖、长裤或在不显眼的地方进行自残。
  15. 自杀:直接谈论死亡或自杀、从极度情绪低落突然变得情绪平静,疏远他人,研究自杀方式、场所及工具,实施自杀计划。

02

真实案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冰山一角

案例一:考试焦虑症

小莉同学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每个学生都有考试焦虑,只是程度因人而异,显然小莉是得了典型的考试焦虑症。

案例二:强迫症

自从进入高中后,琳琳觉得学习比以前更紧张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思想做作业。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这花费了琳琳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案例三:恐学症

小明今年8岁,刚念一年级,原先是一位十分活泼可爱的孩子。可是近半年来,每天早上上学前,她就千方百计找借口赖在家中不肯走,或是发寒、肚子胀、胃痛,或是昨天晚上没有睡好、吃不消等等。但一到双休日不用上学时,一切异常情绪就都烟消云散。后经医生检查,发现小明原来是得了恐学症。

案例四:社交恐惧症

“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小张是名高中生,性格内向。上初中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人,十分害怕与人交往。老师说,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小张显然是得了社交恐惧症。

案例五: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无趣、无力、无

03

如何预防和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长和教师应主动与青少年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及时发现异常信号。

  2. 关注情绪变化:如果发现青少年长期出现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温和地询问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3. 专业帮助:如果心理问题已经影响生活和学习,家长应第一时间带孩子到精神科就诊,而不是先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精神科医生是患者在患病初期寻求外界帮助的最佳选择。医生会为患者进行一系列检查和测评,综合判断患者是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再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是单纯的心理治疗,还是其他治疗。

  4.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5. 建立支持性环境: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营造一个理解、接纳和支持的环境,减少青少年的压力和焦虑。

  6. 实施预防性干预:如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GRIT项目,通过社区健康工作者的支持,教授参与者应对压力、健康习惯和建立支持性关系等基本技能。

  7. 推广社会情感学习(SEL):在学校的推广也显示出积极的效果。SEL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韧性和人际关系建设等关键技能。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就像一次感冒,可以变得很严重,也可以很轻松就度过。只是,有些时候,青少年真的需要一些专业的帮助。毕竟,在成长关键期去面对难以自己解决的困难,很容易出现偏差或是钻牛角尖。因此,家长和教师需要提高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及时关注孩子的异常信号,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