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海行动”+“智慧河长”,霞浦走出生态治理新路
“清海行动”+“智慧河长”,霞浦走出生态治理新路
霞浦,这座位于福建东北部的海滨小城,以其独特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然而,近年来,霞浦县更是凭借其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成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佼佼者。这其中,“清海行动”和“智慧河长”两大项目功不可没。
“清海行动”:海上养殖的绿色革命
2018年,霞浦县启动了声势浩大的“清海行动”。这场历时五年的攻坚战,不仅彻底改变了霞浦的海洋生态环境,更为全国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提供了可借鉴的“宁德模式”。
行动伊始,霞浦县就明确了“全面清、规范养、长效管”的工作思路。全县累计投入45.48亿元,对传统养殖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升级。据统计,共清退和升级改造渔排142.7万口,用新型环保塑胶网箱替代了传统的木质渔排和泡沫浮球。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减少了海洋污染,还提升了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三都澳白基湾海域,新型渔排养殖户正享受着改革带来的红利。水美鱼肥,成群的大黄鱼在巨网中跳跃,经转运后发往各地市场。据统计,2023年宁德市大黄鱼养殖产量达20多万吨,产值超百亿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霞浦县还创新性地建立了福建省首个建制式海上社区——溪南镇七星海上社区。这里不仅配备了党群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站等设施,还引入了“风光储微电网”示范项目,实现了海上渔排的不间断供电。
“智慧河长”:科技赋能生态治理
如果说“清海行动”是霞浦县海洋生态保护的“硬实力”,那么“智慧河长”系统则展现了其在河湖管理方面的“软实力”。
霞浦县积极探索“互联网+河长制”模式,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智慧河湖管护体系。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物联网监测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全县河湖的全天候、全方位动态监控。
同时,霞浦县还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河长统筹管理机制,形成了“党政同责、五级联动”的河湖管护模式。创新推出了“夕阳河长”“巾帼河长”“民间河长”等社会公众参与机制,营造了全民护河爱河的良好氛围。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清海行动”和“智慧河长”双管齐下,霞浦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霞浦县长春镇武曲村,80公顷的滩涂上新种植的红树林已经初具规模。这些被誉为“海岸卫士”的红树林,不仅有效抵御了海浪侵蚀,还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据统计,霞浦县红树林种植面积已达5000多亩,显著改善了滩涂生态环境。
福宁湾滨海湿地成为了候鸟的乐园。每年冬季,成群的候鸟在这里觅食、嬉戏,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这背后,是霞浦县持续加强湿地、滩涂资源保护的不懈努力。
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霞浦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东壁村的特色精品民宿群就是最好的例证。随着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的推进,“蓝色牧场”成为了旅游新亮点。游客纷至沓来,不仅带动了当地民宿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繁荣。
在“清海行动”和“智慧河长”的双重护航下,霞浦县正朝着“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目标稳步前行。其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无疑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借鉴。
正如一位当地村民所说:“现在海更蓝了,水更清了,我们的生活也更美了。”这正是霞浦县生态文明建设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