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饭圈化现象引发关注,专家建议多方共治
直播带货饭圈化现象引发关注,专家建议多方共治
直播带货领域近年来蓬勃发展,但随之而来的“饭圈化”现象也日益凸显,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和乱象。从粉丝的非理性行为到市场的失序,饭圈化正在悄然改变着直播带货的生态。
饭圈化现象:粉丝的非理性狂欢
在直播带货领域,粉丝的饭圈化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群运作:粉丝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方式,组织化地支持主播。这些群组不仅用于日常交流,还承担着打榜、应援等任务。
打榜做数据:粉丝通过刷礼物、点赞、评论等方式,帮助主播提升人气和排名。这种行为在某些平台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集资应援:粉丝为支持主播,往往会自发组织集资活动,用于购买广告位、制作周边产品等。这种行为在大型主播中尤为常见。
线下活动:一些粉丝甚至会组织线下见面会、追星等活动,将线上支持延伸到线下。
这种饭圈化现象在头部主播中尤为明显。例如,某头部主播在一次直播中,粉丝为了使其登上热搜,短时间内集资数十万元用于购买广告位。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提升了主播的曝光度,但长远来看,却可能对市场秩序造成冲击。
饭圈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饭圈化现象虽然在短期内能为主播带来流量和收益,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极端粉丝行为频发:在某些争议事件中,粉丝往往会采取过激行为,如网络暴力、恶意举报等,这不仅损害了其他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
消费失衡:饭圈化导致的盲目消费,使得一些质量不佳的产品也能获得高额销量,这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主播与粉丝关系扭曲:在饭圈化的影响下,主播与粉丝的关系逐渐偏离了正常的商业关系,演变成一种类似“偶像-粉丝”的关系,这不仅影响了主播的职业发展,也对粉丝的理性消费造成了干扰。
专家观点:饭圈化是把双刃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指出,饭圈化现象是直播电商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它一方面能快速扩大消费者群体,为主播和商家带来巨大收益;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理性消费模式失衡,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董晨宇认为,当下年轻人急于寻找偶像坐标,饭圈化是他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情感表达如果过度,就会超越理性的边界,对市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加强社会引导,培养理性消费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的利器
面对直播带货领域的饭圈化现象,监管部门已经开始采取行动。2024年8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北京市直播带货合规指引》,对直播带货各方参与主体提出明确要求。
该指引强调,直播带货平台经营者应积极履行入驻登记核验义务,建立健全直播带货活动服务协议与行为规范,建立直播带货信息检查巡查制度,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采取处置措施并公示。同时,直播带货平台经营者还应建立直播带货直播间运营者信用管理体系,强化合规守信意识。
这些规定无疑为规范直播带货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但要真正遏制饭圈化带来的乱象,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解决方案:多方共治,理性消费
要解决直播带货领域的饭圈化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平台责任:直播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和用户行为管理,对违规行为采取严格处罚措施。
主播自律:主播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过度依赖粉丝经济,注重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粉丝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粉丝的教育引导,培养理性消费观念,避免盲目追星。
监管强化: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市场秩序。
行业自律:直播带货行业应建立自律机制,制定行业标准,推动健康有序发展。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其发展过程中出现饭圈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其健康发展,既要发挥饭圈化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需要平台、主播、粉丝、监管部门等各方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直播带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