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司马炎的分封之策:西晋统一后的权力博弈与八王之乱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26:2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司马炎的分封之策:西晋统一后的权力博弈与八王之乱

西晋作为三国之后的统一王朝,其建立者司马炎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稳固了政权。然而,西晋并未长久享受和平,内部权力斗争愈演愈烈,“八王之乱”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这场持续十六年的内乱,不仅削弱了西晋的统治力量,更为外族入侵埋下隐患。那么,司马炎在位期间是否预见到了这样的结局?或者他本有机会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呢?

01

司马炎的统治政策与分封制度

司马炎登基后,面对的是一个刚刚统一、百废待兴的国家。为了稳固政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封同姓王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源于他对前朝教训的深刻反思。

秦始皇统一六合后,就有人建议分封子弟为诸侯王,但李斯认为这样会造成诸侯坐大,削弱中央力量,周朝就是恶例,因而秦始皇废除分封,采用了中央集权加郡县制。秦朝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认为周传承几百年,秦十几年就灭亡,根本原因在于秦没有分封诸侯,导致四方大乱时,皇帝孤悬京城,连个靠谱的帮手都没有。于是刘邦铲除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封了一批刘姓的诸侯王,掌控韩信、彭越、英布等留下来的关东领土,想借助他们拱卫刘姓江山。可惜事与愿违,这些刘姓诸侯王在吕后企图霸占刘姓江山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到汉景帝时,吴、楚等诸侯国反而发动七国之乱,妄图颠覆朝廷。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在平定叛乱中立下大功,但叛乱平定后,梁王又觊觎皇位图谋不轨,险些再度酿成手足相残的悲剧。此后汉武帝采用“推恩令”等措施削弱诸侯国,逐渐把诸侯国权力归于中央任命的国相手中,使诸侯王成为单纯享受荣华富贵的挂名贵爵,这才确保了“强干弱枝”的统治秩序。

西晋之前的曹魏,走的是“打压诸侯王”的路线,而且非常极端。曹魏皇帝对于同族诸侯极为忌惮,诸侯王虽然在名义上享有尊荣,但在政治上完全受到限制和监督。曹魏诸侯王不但没法掌握地方权力,甚至诸侯王之间不允许随便串门、通信,一举一动都要报告朝廷。等到司马懿掌权后,更把曹氏诸王都拉到邺城软禁监视起来。等司马氏乱政时,曹氏皇帝就成了完全的“光杆”,眼睁睁被逐渐削弱、废弃。

司马炎生于236年,高平陵政变时他已经十多岁,这些都是他自己从小看到的情景。如今,自己坐的江山,是祖父和伯父、父亲从曹魏手中夺过来的,保不齐会再来个人,又从他手中把皇位夺走。关键时刻,还是只有自己家亲戚靠得住,可不能像曹魏一样,光顾着防着自家人,倒把江山送给了外姓。

因此,重用司马氏诸侯王,是司马炎吸取前朝教训后的判断。

古代某一朝的政策,通常受开创者的经历影响。曹魏之所以打压诸侯王,很大程度因为曹丕经历过与自己弟弟争夺继承权的斗争,因此在曹魏建立之初,对当时的诸侯王(几乎都是曹丕的兄弟)非常忌惮,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政策。

相反,司马氏在亲情关系方面要好得多。晋朝江山的奠基人是司马懿。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关系比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要融洽得多。

一方面,曹操在继承人问题上犯过犹豫,一度产生废长立幼让曹植上位的想法,导致曹丕曹植各有一帮党羽,手足相争激烈;而司马懿在世时从未想过让司马昭代替司马师。后来只因司马师早逝,又没有亲儿子(养子司马攸也是司马昭的血脉),这才把权力交到司马昭一脉,是真正意义上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另一方面,曹魏江山从头到尾主要靠曹操带着一帮老兄弟打下,曹操晚年就已经把汉朝内外全换成了曹家的人,曹丕曹植在此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有限;而司马懿直到去世也不过初步掌握大权,之后多年司马师、司马昭手足同心,前后接力,才最终消灭了曹魏内部的反对势力,为司马炎夺位扫清道路。也就是说,曹丕曹植兄弟为了争夺胜利果实大打出手,司马师司马昭则是兄弟同心打江山,两家培养出来的手足关系自然是天壤之别。

除了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之外,其他司马家族成员也是同心同德。司马懿死后的十多年间,司马师兄弟在朝中掌握大权,其余众多司马家的人则占据各个重要岗位,内外合力,才最终铸就铁桶江山。比如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师、司马昭的叔父司马孚。这位老寿星在历次政治、军事斗争中,始终与哥哥、侄儿、侄孙坚定站在同一立场,对反对司马家的曹魏忠臣毫不留情地严酷镇压。司马师执政时期,往往就是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孚三人分领大军,留一人镇守首都,一人在东防孙吴,一人在西抗蜀汉,正是三人齐心其利断金。

因此,司马家族的团结一心,是远远好于曹魏的。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也使得司马炎形成了惯性思维,对自己宗族比较放心。

作为西晋开国者,司马炎从性格上来说是个比较和善的人。加上他掌权时曹魏原本就并不充盈的政治底盘已经被清扫殆尽,故而司马炎的政治手段相对温和,作为君主也比较仁慈。例如,贾充坚决反对伐吴,司马炎的对应手段是任命贾充担任伐吴名义上的总指挥,出贾充的洋相。司马炎在政治上唯一担心的是自己的亲弟弟司马攸(伯父司马师的养子),甚至一度因为群臣强烈要求他重用司马攸,君臣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争端。在这种剑拔弩张的局势下,司马炎的打击手段也不过是斥责和贬官而已。

对于可能带来风险的潜在势力,他更多采用“制衡”而不是“铲除”的手段。而司马氏的诸侯王,不但是他从感性上值得信任、愿意给予提拔的亲人,也是他从理性上选取的平衡对象。

汉魏之际,世家大族掌握地方资源,把持权力,彼此通婚,势力很大。曹操曾费了很大气力与世家大族斗争,最终还是只能妥协。新建立的曹魏政权中,上层权力很快被世家大族瓜分。到高平陵政变,司马懿能得手也是依靠与其他世家大族联盟。此后,司马氏一步一步篡夺曹魏江山,也离不开其阵营中世家大族的襄助。等到西晋建立后,世家大族的实力比起曹魏建立之初更盛。

如何应对这些当年的盟友?除了用联姻等手段继续维系联盟之外,司马炎也必须搭建自己的基本盘。司马氏诸侯王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让血脉相连的诸侯王在各地掌握权力和资源,制衡士族,也许就能避免像曹魏那样陷入四面包围的窘境。

因此,司马炎刚一登基,立刻封了司马家的27个人为王。这27个人里面,辈分最高的是86岁的叔公司马孚。另外有叔伯一辈的21个人,还有司马炎的3个弟弟和2个堂兄弟(司马孚的孙子)。

曹魏的诸侯王没有治理地方的权力,更没有兵权。司马炎则反其道而行之,规定诸侯王分为大中小三等,大国二万户,五千兵;中国一万户,三千兵;小国五千户,一千五百兵。司马家族元老司马孚就受封“超级大国”,有四万户。司马炎还给这些诸侯王任命国内官吏的权力。这样一来,诸侯王国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众星拱月,共同拥戴皇帝。另有一批异姓的功臣勋贵也获得了公、侯等封爵,但都没有诸王这么大的地盘和

02

“八王之乱”的具体过程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其子司马衷继位。司马衷因智力有限,无法有效治理国家,朝政大权逐渐落入外戚杨骏手中。这引发了皇后贾南风的不满,她开始密谋除掉杨骏。

在贾南风的策划下,司马亮和司马玮首先发难,以谋反之罪诛杀杨骏,并废黜皇太后杨芷。随后,贾南风又设计除掉司马亮和司马玮,成功掌控朝政。但贾南风的专权引发了其他诸侯王的不满,赵王司马伦趁机发动政变,废黜贾南风,并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的统治并不稳固,他自立为帝后,引发了其他诸侯王的联合反抗。司马冏、司马颙和司马颖联合起兵讨伐洛阳,最终司马伦被赐死,司马冏掌握了朝政大权。但司马冏的统治同样不得人心,不久后被司马乂所杀。

随着司马乂的崛起,司马颙和司马颖再次联合,率领20多万大军讨伐洛阳。双方激战数月,最终司马乂被俘,司马颙控制了洛阳。然而,司马颖并不满足于现状,他返回邺城,试图巩固自己的势力。司马越则趁机挟持晋惠帝,发动了最后的反击。

这场持续十六年的内乱,不仅削弱了西晋的统治力量,更为外族入侵埋下隐患。公元311年,匈奴攻破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制造了永嘉之乱。公元317年,长安失陷,晋愍帝投降,西晋最终灭亡。

03

司马炎政策的利弊分析

司马炎的分封政策在短期内确实起到了稳定政权的作用。通过赋予诸侯王较大的权力,他成功地制衡了士族势力,避免了曹魏时期外戚和士族专权的局面。然而,这一政策的长期影响却是灾难性的。

首先,诸侯王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虽然司马炎希望通过分封来加强中央集权,但实际效果却是地方势力的膨胀。诸侯王在各自封国内拥有独立的军事和行政权力,这为他们日后发动叛乱提供了条件。

其次,司马炎未能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平衡。他过于依赖宗室力量,忽视了中央集权的重要性。这种权力结构的失衡,最终导致了中央政府的衰弱。

最后,司马炎的政策缺乏长远规划。他更多地关注眼前的政治稳定,而没有考虑到政策的长期影响。这种短视的做法,为“八王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04

历史教训与启示

“八王之乱”不仅是西晋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案例。它揭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权力制衡机制的重要性。

从司马炎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 权力制衡的重要性:任何权力都需要有效的制约机制,否则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司马炎过分依赖宗室力量,忽视了其他政治势力的存在,最终导致了权力失衡。

  2.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平衡:中央集权过度会导致地方失去活力,而地方分权过度则可能导致中央失控。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统治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3. 政策的长远规划:政治决策需要考虑到长远影响,而不仅仅是眼前的稳定。司马炎的分封政策虽然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却埋下了内乱的隐患。

  4. 宗室与外戚的平衡:外戚专权固然危险,但过分依赖宗室同样可能导致内乱。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统治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八王之乱”不仅是西晋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案例。它揭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权力制衡机制的重要性。司马炎的统治政策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最终未能避免内乱的发生,这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