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高考倒计时,整本书阅读助力孩子厚积薄发
中考高考倒计时,整本书阅读助力孩子厚积薄发
随着中考高考的倒计时钟声越来越近,家长们都在想方设法帮助孩子提升语文素养,实现厚积薄发。近年来,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研究表明,通过整本书阅读,孩子们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还能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能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更能培养他们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
整本书阅读:中高考的“必修课”
在2019版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红楼梦》被列为必读整本书。这一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典文献室主任刘宁指出,虽然《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内涵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她建议将《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改为选修,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古典散文等基础知识。
这一建议引发了家长们的共鸣。调查显示,63.48%的家长赞成孩子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阅读《红楼梦》,但不希望其成为“必读”内容。家长们普遍认为,整本书阅读应该注重“读”而不是“考”,避免因功利性阅读而失去阅读的兴趣。
整本书阅读:如何实施?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家委员郑国民建议,整本书阅读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指定阅读作品:可以从教材课文节选的长篇作品中选择,或由师生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作品应语言典范,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水平和文化价值。
合理安排课时:必修阶段整本书阅读安排18课时,可集中在两个学期完成,便于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
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方法: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应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阅读时要有笔记,记下自己的思考、探索或研究心得。
教师角色定位:教师应更多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深入思考、讨论和交流。
整本书阅读:成效与挑战
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研究显示,整本书阅读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并强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教学资源与方法的局限性:现有教学资源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忽视了深层次的思考和批判性阅读。
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评价方式单一,过分依赖书面考试和阅读理解题,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深度。
家校合作的缺失:家长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
如何突破困境?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和一线教师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整合资源,构建多元阅读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包括纸质图书,还应融入电子书籍、有声读物等多媒体资源。
创新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阅读结果,更要重视阅读过程和策略运用。评价标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个性化阅读。
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阅读沙龙等形式,增强家长对整本书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家校共读的良好氛围,共同为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提升贡献力量。
整本书阅读不仅是应对中高考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孩子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它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深厚的阅读习惯,提升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为未来的学习和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通过整本书阅读,助力孩子实现厚积薄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