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行业规范化发展:从法律红线到未来趋势
催收行业规范化发展:从法律红线到未来趋势
2024年5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下称《指引》),为催收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一文件的出台,不仅体现了监管部门对催收行业的重视,也反映了行业自身对合法合规经营的迫切需求。本文将从行业现状、法律红线、违规案例及未来展望等多个维度,探讨催收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之路。
催收行业现状:市场规模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催收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截至2022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2.98万亿元,同比增加135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3%,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为4.1万亿元,同比增加3003亿元,增长率为7.88%。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为2.3万亿元,同比增加1208.3亿元,增幅为5.5%;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余额之比为77.7%。
庞大的不良资产规模为催收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暴力催收、骚扰电话、信息泄露等违规行为屡见不鲜,不仅损害了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反催收联盟的兴起,进一步加剧了催收工作的难度,使得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法律红线:规范催收行为的指南
面对行业乱象,监管部门果断出手,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为催收行业划定了明确的法律红线。《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的发布,标志着行业规范化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
《指引》对催收全流程作出了细致的规定。催收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和考核,并签署个人信息安全保密承诺书。岗前培训和考核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金融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作业规范、网络安全知识和保护客户隐私的相关要求。催收人员每年还应至少进行一次催收业务、网络安全意识培训和考核。
传统“呼死你”的催收路子被堵住。《指引》规定,同一金融机构和其合作的第三方催收机构对单一债务人拨通电话频次每日合计不应超过3次。联系人明确拒绝催收人员的请求或要求催收人员不得再联系的,催收人员不应再与其联系。也就是说,对于欠款的债务人,一天最多只能拨打3次催收电话。而对于他们的亲友家属、委托联系人,如果拒绝催收打扰,催收人员不得继续联系。
另外,无公章的“律师函”“催告函”也行不通了。《指引》明确,以通知函、律师函、催告函等信函形式进行告知式催收的,信函应加盖印章(含电子印章),收件人应为债务人本人;同一信贷产品的催收间隔周期不宜少于7个自然日。在交互式现场催收中,《指引》提出单次应至少两人,不宜超过三人;应主动出示工作证件;与单一债务人主动有效沟通每日不应超过1次。
《指引》还强调,通过发送短信、语音、5G消息等方式开展催收作业的,应符合电信行业相关规范。双方已事先约定催收时间的,催收作业从其约定。双方未约定催收时间的,不应在每日22时至次日8时催收。催收人员应向债务人如实告知催收事由、逾期欠款金额、违约后果。催收人员应客观陈述,不应使用可能产生歧义或有误导性的表述,不应夸大事实,不应编造不存在的事实。
针对问题多发的第三方催收,《指引》强化了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厘清了第三方催收的责权。《指引》提出,金融机构应切实履行贷后催收业务主体责任,不断加强本机构催收能力建设,审慎实施外包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做好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防范不当催收、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组建专门负责催收业务的部门。
《指引》表示,金融机构应当结合催后中涉及消费者权益的事项,设定第三方催收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标准,对第三方催收机构进行经营资质、持续经营状况、专业能力、作业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并对其催收记录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突击检查。同时,金融机构还应要求第三方催收机构履行书面承诺,包括不将催收业务转包或变相转包、对个人信息保密等。
在外包机构的选择方面,人员配置可谓是重中之重。《指引》规定,不应选用有暴力犯罪记录和严重不良信用记录的人员;及时将不再适宜从事催收工作的人员调离岗位;发现催收人员有重大违法违规催收行为的,应予以辞退,并向相关行业自律组织报送信息。
违规案例:法律红线不容触碰
尽管有法规约束,但仍有一些机构和个人试图挑战法律红线,结果往往得不偿失。2024年3月,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收到多起关于暴力催收的投诉,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包含“催收”二字的投诉高达64万条。
借款人冯国(化名)长期在某知名社交App自有贷款平台上借贷,2023年12月家人换肾手术导致生活难以为继,最终无法按时还款,在逾期前就与平台沟通说明情况,但在逾期后持续收到来自平台的催收电话、短信。冯国提供的相关催收信息截图显示,催收人员在申请钉钉好友时表示“XXX,XX平台上的业务已逾期请抓紧时间处理”;在支付宝申请好友时提到“你爸妈知道你欠钱开心吗,你爸妈有么有高血压,等下各个亲戚都帮你宣传你的光辉事迹”;另有短信表示“XXX,花贷谈判无果,将彩信告知你所有的联系人,包括家人、朋友、单位、同事、学校等一系列人群,进行多方言论施压,直至结清”。
对此,该平台方面回应道:经核实,该用户属于平台多笔订单逾期客户,客服沟通通道正常。逾期用户正常由借款人对应的债权人及其委托机构进行催收,经平台与借款方核实,暂未发现违规向用户催收行为。
在冯国看来,催收方通过语言施压对其本人造成较大精神压力甚至危及家人,这属于“软暴力”催收的表现。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指引》中的相关规定,也严重损害了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未来展望:跨境催收或成新趋势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催收行业也在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境债务催收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一些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开始将目光投向债务人的海外资产,试图通过跨境追债的方式提高回收率。
跨境债务催收需要更专业的法律知识和国际视野。例如,中国法院的判决在其他国家的承认与执行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专家观点,虽然中国法院的判决可以在国外执行,但具体情况会因国家而异,并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程序和国际条约。此外,债务人逃至海外并将财产置于家人名下等逃避债务的做法,也给催收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结语:合法合规是行业发展的生命线
催收行业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对维护金融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的发布,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然而,要真正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金融机构应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内部管理;催收机构应提升专业能力,遵守法规要求;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债务人也应树立诚信意识,依法履行还款义务。只有各方携手合作,才能推动催收行业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