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寒将至,广东人的糯米饭怎么吃?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20:3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寒将至,广东人的糯米饭怎么吃?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临近。在这个时节,广东地区的居民纷纷准备起传统的糯米饭。糯米因其温热性质,被认为是最好的御寒食品之一。特别是在大寒这一天,广东人不仅会在糯米饭中加入腊肉、腊肠等“腊味”,还会通过独特的烹饪方法制作出美味的“消寒糯米饭”。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也传递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01

大寒时节,为何选择糯米饭?

大寒节气期间,太阳到达黄经300°,交节时间为1月20日或21日。此时,各地多年平均温度在-28.1~18.7℃之间,相较于小寒节气,0℃等温线略有北移,穿过山东丘陵南部-秦岭-西藏南部一带。北方地区气温普遍低于-5℃,而南方地区气温在5~10℃之间,华南地区气温在15~18℃之间。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抵御寒冷。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而糯米味甘、性温,有暖胃养胃、补中益气的功效,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在大寒时节吃是最适宜的。

02

糯米的营养价值

糯米,又称江米,富含碳水化合物,特别是支链淀粉含量高,这使得它在消化过程中能提供持久的能量。每100克糯米含有约76克碳水化合物,以及约0.4克蛋白质,0.2克脂肪,以及少量膳食纤维(约0.3克)。同时,糯米还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如钙、磷、铁和微量元素硒,这些都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素。

糯米中虽不含丰富的维生素C,但含有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硫胺素)和维生素B6,这些对于神经系统健康和能量代谢至关重要。钙质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磷则参与细胞能量的生成,铁元素则是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对于预防贫血有一定作用。硒是一种抗氧化剂,能增强免疫力,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损伤。

03

广东人的独特习俗

大寒是二十四气节最后一个气节,也是整个冬天感觉最冷的一天,故名曰“大寒”。在这一天,广东人不仅穿得最多,而且也会吃一些暖胃的东西以御寒,比如糯米饭。糯米暖胃养胃,补气血,最适合寒冷的冬天吃,吃完全身上下都感到暖呼呼。

旧时穷苦人家屋漏墙透,被席单薄,防寒条件太过简陋,每到这一天都要面对苦寒的煎熬。而中医认为,糯米其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于是老百姓们一试,果然觉得胃里暖烘烘的,就像揣了个小暖炉,不再怕寒气入侵了,于是大寒日吃糯米饭这种风俗开始流传起来。

广东人每年吃糯米饭,其中有一种配料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糯米饭必须要有“腊味”,在他们看来,在里面加入腊肉、腊肠等跟“腊味”有关的食物,一方面是脂肪含量高,抵寒;另一方面糯米本身粘性大,饭气味重,需要一些油脂类掺和吃起来才香。

04

独特的烹饪方法

广东人制作腊味糯米饭,通常采用电饭煲烹煮,操作简单快速,非常适合家庭制作。以下是具体的烹饪步骤:

  1. 食材准备

    • 主料:糯米3杯(约450克)、腊肠1条、润肠1条、虾米或虾乾2汤匙、冬菇3-6朵
    • 副料:葱花适量、炒花生适量
    • 调味料:生抽1汤匙、老抽半汤匙、蚝油1茶匙、糖1茶匙、胡椒粉少许、油适量
  2. 材料处理

    • 糯米:洗净后浸泡30分钟至1小时,沥干备用。
    • 润肠、腊肠:切片备用。
    • 虾米或虾乾:用温水泡软,洗净备用。
    • 冬菇:泡软,去蒂,切粒/丁备用。
    • 葱花:切碎备用。
  3. 烹饪步骤

    • 爆香:在电饭煲内加入少许油,放入腊肠、润肠、虾米爆香。
    • 加入糯米:加入浸泡好的糯米、冬菇片,翻炒均匀。
    • 调味:加入生抽、老抽、蚝油、糖、胡椒粉拌匀。
    • 加水:倒入足够的清水(水量根据电饭煲说明书调整),水位略高于糯米表面。
    • 煮饭:按下电饭煲煮饭功能,煮至饭熟。
    • 撒上葱花、花生:煮好的糯米饭撒上葱花和炒花生,即可享用。
05

文化意义

在广东,冬至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糯米饭不仅是食物,更是家庭团聚的象征。冬至这一天,作为“吃货大省”的广东,会吃些什么?一起去看看吧!

著名广东民俗学者饶原生表示,冬至既是时令、气候和物候的重要节点,也是传统祭祀天地和祖先的重大节日。古时候设立春节之前,冬至担当“岁之首”的重要角色。所以就有“冬至大过年”“肥冬瘦年”的说法。这一天,更是对农家辛苦付出一年后的奖励。早在汉代,便有冬至过节的习惯。“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意思是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的福气,过了冬至,白昼就会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新的开始,值得庆贺。

古代都以农为生,秋收冬藏。对于古代的农民来说,冬至后天气更加寒冷,农事活动基本停止,进入休整期,要等明年的春季才能继续耕作。时至今日,冬至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与农耕活动的直接联系,它成为家庭团聚的象征。

因为地域不同,冬至习俗也有些许差异。“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广东作为“吃货大省”,冬至不仅仅是吃汤圆,各个地区都玩出了自己的花样。

广州人在冬至时,有着用鲮鱼“压缸”的习俗。冬至前,老一辈的广州人会提前购买鲮鱼腌制,密封好放入米缸。到了冬至当天,他们会早早起床打开米缸取出鲮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随后,他们会将烧肉、冬柑、汤圆等供品放在大厅敬供祖先。这个习俗不仅体现了广州人对祖先的敬仰,也寓意着对来年丰收和家庭富裕的祈愿。

佛山的冬至习俗中,“九大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天,族人会聚集在祠堂举行冬祭仪式,祭拜祖先,然后共享“九大簋”盛宴。“九大簋”菜肴丰富,通常由“三硬”、“三扣”和“三小炒”组成。具体来说,“三硬”指的是白切鸡、烧肉、烧鸭(或烧鹅);“三扣”包括扣肉、扣鸭、扣蚝;“三小炒”则可能是粉丝炒虾米、酸菜炒猪肠、鱼丸炒生菜等。这些菜肴不仅味道丰富,而且寓意着吉祥和繁荣。

在潮汕,冬至被称为“冬节”,潮汕地区的冬至习俗中,冬至时节家家户户都要搓汤圆,并且有“吃过冬节圆,就算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前夜,家中的主妇会先把糯米粉用开水和成团,然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大小的汤圆,有时会搓出大小不一的汤圆,称为“父仔公孙”丸,象征岁暮之际一家大小团团圆圆。

在东莞,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团”。“冬团”分为红、白两个颜色,有咸甜之分,白色为甜,红色为咸。这两种汤圆也各有寓意,红汤圆寓意着“鸿运”,白汤圆寓意着“人缘”。

在东莞人看来,吃汤圆不仅是为了庆祝冬至,更是为了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家庭的团圆。中山的冬至习俗中,当地居民别出心裁地制作出一种名为“水榄”的汤圆,因其形似橄榄而得名。水榄的馅料通常采用菊花肉、红豆沙制作,并且用当地盛产的黄地菊熬制的菊花糠进行调味,使得水榄带有独特的菊花香气。这种香气不仅让人回味无穷,还寓意着幸福和温暖。

冬至这一天,梅州客家人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酿造客家娘酒。冬至时节,天气寒冷、水源相对较少受到外界污染,水质清澈,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最为纯净、醇厚,使用冬至的水来酿造的娘酒,可以久藏不坏,且口感柔和、回甜生津。客家人在冬至酿酒,象征着喜庆和团圆,预示着新年的到来和外出游子的归家。

江门地区的冬至习俗中,吃腊味糯米饭是一个重要的传统。在这一天,江门人会准备糯米饭,并搭配腊味,如腊肉、腊肠等,作为冬至的必备佳肴。腊味糯米饭的制作过程中,通常会将糯米与腊味丁、香菇、虾米等食材一同炒制,这样的搭配不仅美味,而且寓意着温暖和团圆,从年头到年尾都“暖笠笠”。

冬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气的标记,更是一份对团圆的期盼和对传统的坚守。在广东,糯米饭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凝结着岭南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随着大寒的到来,一碗热腾腾的糯米饭,不仅温暖了人们的胃,更温暖了人们的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