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揭秘:AI如何重塑劳动力市场?
北大国发院揭秘:AI如何重塑劳动力市场?
2024年6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潜在影响”的论坛。会上,专家们深入探讨了AI对就业的替代与互补效应,揭示了这一轮技术革命对劳动力市场的深远影响。
AI暴露度:衡量技术冲击的新指标
国发院课题组创新性地提出了“大语言模型暴露度”这一指标,用于衡量不同工作与新产生的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匹配程度。研究团队基于智联招聘平台的100万条招聘广告数据,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评估体系:
- 首先,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将海量招聘广告中描述工作内容的自由文本转化为2000多个标准化的工作任务;
- 然后,为每个标准化工作任务进行大语言模型的暴露度评分;
- 最后,根据同一职业中不同工作任务的总频率,计算加权平均的暴露度。
这一方法避免了人为定义职业的模糊性,直接通过真实招聘广告中的表述,归纳职业内涵。研究发现,财务、翻译、银行从业人员和互联网工程师等职业的暴露度较高,而家政、操作工、厨师和餐饮服务等职业的暴露度则相对较低。
替代效应显现:高暴露度职业需求缩减
研究显示,2018年至2023年间,中国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
- 劳动力市场整体的暴露度呈现下降趋势,即新招聘的职位与大语言模型的相关度逐渐降低;
- 暴露度越高的职业,其需求缩减幅度越大;
- 高暴露度职业对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职业内部的薪资差异也逐渐扩大。
这一发现印证了技术的“替代效应”,即机器或计算机替代人类完成某些任务,导致相关职业需求减少。
互补效应初现:新职业机遇正在萌芽
尽管替代效应明显,但研究也发现了一些积极信号。暴露度较低的职业需求大幅增加,这表明AI也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例如,家政、餐饮等服务行业,以及需要人际互动的岗位,显示出较强的韧性。
这一现象体现了技术的“互补效应”——新技术催生新产品和新服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正如计算机技术催生了程序员职业一样,AI时代也将孕育出全新的职业形态。
未来展望:AI智能体将“步入职场”
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预测,2025年首批AI智能体将“步入职场”,这将深刻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与产品形态。这一变革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指出,AI可能加剧不平等,发达经济体受影响更大。在亚太地区,发达经济体约有一半的工作岗位受到AI影响,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这一比例仅为四分之一。
政策建议:构建包容性AI转型路径
面对AI带来的挑战,政策制定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建设有效的社会安全网,为受影响的劳动者提供技能再培训项目;
- 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劳动者利用AI,特别是在新兴经济体中;
- 制定监管法规,推动合乎道德地使用AI,促进数据保护。
在AI时代,劳动力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虽然技术进步不可避免地带来阵痛,但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和社会支持,我们有望实现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正如一位专家所言:“AI不是万能的,但没有AI是万万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