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医嘱、重监测:高血压患者科学用药五大要点
遵医嘱、重监测:高血压患者科学用药五大要点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然而,如何科学服药,才能既有效控制血压,又避免药物副作用?这不仅是医生关注的问题,更是每个高血压患者需要了解的知识。
遵医嘱是科学用药的前提
高血压的治疗强调个体化原则,因为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例如,老赵和老刘都是高血压患者,但医生却建议老赵早上服药,老刘晚上服药。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高血压分为“勺型”和“非勺型”两种。一般人的血压在24小时内呈“双峰一谷”变化:上午9-11点和下午3-6点出现两个高峰,夜间降至最低。这种模式被称为“勺型”血压。但有些患者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称为“非勺型”血压。对于“勺型”患者,建议在清晨服药;而“非勺型”患者则适合在睡前服药。因此,患者不应自行决定服药时间,而应遵医嘱。
降压药种类繁多,选择需谨慎
目前,降压药主要有以下几类: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适合慢性心力衰竭、肾病及有蛋白尿的患者。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厄贝沙坦、缬沙坦等,作用与ACEI类似,但不良反应较少,适用于糖尿病和肾病患者。
钙通道阻滞剂(CCB):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通过放松血管平滑肌来降压,适合老年高血压或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主要用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可减慢心率并降低心脏负荷。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螺内酯等,通过促进排尿减少血容量从而降低血压,常用于老年高血压或心力衰竭患者。
每类药物都有其特点和适用人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服药时间有讲究
研究表明,人的血压在24小时内呈周期性变化。短效降压药需在血压高峰前0.5-1小时服用,通常一天三次。长效控释制剂则建议在清晨服用,既能控制白天血压,又不会导致夜间血压过低。
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易产生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用药应从最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至最佳剂量。一般建议使用成人剂量的3/4。
儿童:儿童用药需遵医嘱,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以奥司他韦为例,作为常用抗流感药物,儿童使用时需注意用药时机、剂量和疗程。
孕妇:孕期高血压患者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如果血压超过160/105mmHg,需要使用药物治疗,但不同孕期用药选择不同。
科学用药,定期监测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减量或停药。有些患者感觉症状好转就自行停药,这样做非常危险。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只有长期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才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此外,高血压治疗不仅仅是药物治疗,还需要结合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都是控制血压的重要措施。
总之,高血压患者应重视科学用药,遵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服药时间,定期监测血压,同时配合健康生活方式,才能有效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