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工程师杨俊丰:十年坚守,见证新能源崛起
储能工程师杨俊丰:十年坚守,见证新能源崛起
在河北省张北县的草原深处,有一座被誉为“新能源明珠”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这里,成片的风力发电机与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在这片绿色能源的海洋中,有一个人默默耕耘了十年,他就是储能工程师杨俊丰。
每天清晨,杨俊丰都会准时出现在基地的控制中心,开始一天的巡检工作。他仔细检查着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态,从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到光伏板的清洁程度,再到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作为基地的核心技术人员,他深知这些设备的稳定运行对于整个工程的重要性。
“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草原,”杨俊丰回忆道,“谁能想到,如今这里会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新能源综合利用平台之一呢?”
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自2011年建成投产以来,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这十年,正是中国新能源行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从最初的10万千瓦风电、4万千瓦光伏发电,到如今的496MW风电场、100MW光伏电站,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而杨俊丰,正是这一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在杨俊丰看来,储能技术是整个工程的“心脏”。它不仅能够平滑输出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波动,还能在电网需要时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然而,十年前,储能技术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杨俊丰和他的团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路。
“记得第一次进行储能系统调试时,我们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杨俊丰回忆道,“当时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储能系统集成经验,我们只能一边学习国外资料,一边自己摸索。遇到问题就开会讨论,有时候争论得面红耳赤,但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让系统稳定运行。”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优化,杨俊丰和他的团队终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们成功开发出了一套智能全景优化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电网用电需要及风速、光照预测,对风电厂、光伏电站、储能系统和变电站进行全景监测、智能优化。这套系统不仅确保了新能源发电的稳定输出,还实现了计划跟踪、削峰填谷和调频等控制目标。
更值得一提的是,杨俊丰还积极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他深知,只有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在他的努力下,多项储能相关国家标准得以出台,为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随着新能源行业的蓬勃发展,杨俊丰和他的同事们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他们不仅要不断提升储能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还要积极探索更多绿色能源技术的应用场景。杨俊丰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的绿色能源技术走向世界,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站在草原上,望着眼前这片自己亲手参与建设的“新能源森林”,杨俊丰心中充满了自豪。他深知,自己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在为中国的绿色能源事业添砖加瓦。而这份事业,正是他作为一名储能工程师最大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