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节假日增至13天,加班工资这样算
2025年节假日增至13天,加班工资这样算
2025年,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其中春节、劳动节各增加1天。这一变化不仅让我们的假期更加充裕,也对加班工资的计算产生了影响。那么,新的节假日安排下,加班工资应该怎么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法定节假日与休息日有何不同?
根据最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2025年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共有7个,总天数从原来的11天增加到13天。具体包括:
- 元旦:1月1日(1天)
- 春节:农历除夕至初三(4天)
- 清明节:农历清明当日(1天)
- 劳动节:5月1日、2日(2天)
- 端午节:农历端午当日(1天)
- 中秋节:农历中秋当日(1天)
- 国庆节:10月1日至3日(3天)
需要注意的是,这13天是法定节假日,与普通的周末休息日不同。法定节假日是带薪的,即使不工作也有工资;而休息日则不带薪,如果需要工作则可以安排补休。
加班工资怎么算?
根据《劳动法》规定,加班工资的计算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法定节假日加班:用人单位应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例如,2025年春节假期从除夕至初七共有8天,其中除夕至初三这4天是法定节假日,如果加班,用人单位应支付3倍工资。
休息日加班:用人单位应首先安排补休,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例如,春节假期中初四至初七这4天是调休日,如果用人单位不安排补休,应支付2倍工资。
延时加班:用人单位应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这种情况主要适用于标准工时制下的工作日加班。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 日工资 = 月工资收入 ÷ 21.75天
- 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 = 日工资 × 300%
- 休息日加班工资 = 日工资 × 200%
- 延时加班工资 = 小时工资 × 150%
不同工时制度下的加班工资
我国现行的工时制度主要有三种: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和不定时工作制。
标准工时制: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这是最常见的工时制度,适用于大多数劳动者。
综合计算工时制:因工作性质特殊或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制,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作业,采取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例如建筑、旅游等行业。在综合计算工时周期内,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部分,应按150%支付加班费;法定节假日加班则按300%支付。
不定时工作制:针对因生产特点、工作特点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的职工所采用的特殊工时制度。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不适用加班工资的规定。
维权小贴士
保留证据:加班审批单、排班表、考勤记录、加班工作记录、加班报销凭证、加班通知、证人证言等都是证明加班事实的重要证据。
及时主张:发现加班未得到合理补偿时,应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必要时可通过劳动监察大队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维权。
了解政策:不同地区可能有具体的操作细则,建议关注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布的政策解读。
2025年新的节假日安排下,了解加班工资的计算规则,不仅能帮助我们维护自身权益,也是对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记住,合法合规的加班才能获得应有的报酬,而合理的休息同样重要。让我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要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