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很久才接受的真相:「不要幻想从自恋型父母身上得到答案」
长大后很久才接受的真相:「不要幻想从自恋型父母身上得到答案」
自恋型父母往往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却忽视了孩子的真正需求。这种父母看似付出很多,实则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本文将深入探讨自恋型父母的行为特征及其对子女的长期影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模式。
心智理论和自我强度
自恋型父母的行为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心智理论和自我强度。
心智理论
心智理论指的是我们身体中的一组复杂神经系统,它使我们能够体会社会情感,准确观察自我、他人和世界。在孩童时期,大多数人学会了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能够产生同理心,并根据自身情绪做出适当反应。
简单来说,心智理论让我们能够产生同理心,拥有自我意识和情绪洞察力,理解自身情绪对他人的影响。 这个发展里程碑使我们能够在社交出现问题时修复人际关系,与他人进行有意义的合作。
自我强度
自我强度不是指一个人非常自我,而是指一个人承受不同情绪状态间张力的能力。它让我们能够:
- 灵活适应环境,与他人分享空间、协商沟通或妥协
- 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承受更强烈的情感体验
- 认为自己有权设立并尊重健康的个人边界,且对此没有负罪感或恐惧心
自我强度能帮助人们从婴儿期的生存模式中脱离出来,实现心理成长。
自恋行为:默认的自我保护反应
研究表明,当我们感受到身体上、心理上或情绪上的威胁时,就会出现自我保护的本能。由于自恋型父母在心智理论和自我强度的发展上都有所缺陷,他们(通常不自觉地)会将正常人际关系中的互动视为威胁。
例如,听到不同意见时感到不能忍受,遭到拒绝时感到不被认可和不安全,需要等待、协商边界或考虑对方观点时感到无法应对……这是因为困在自恋倾向里的父母,内心往往有很多脆弱的部分。
过去的人生经历可能阻断了他们的社会情感发展,令他们与自己内在的心理成长脱节。一旦他们感受到威胁,大脑和神经系统就会立刻触发自我保护机制,行为上可能表现为语言攻击或情绪失控,这些都被称为“变回信号”。
这种信号等于在告诉孩子——“你不许用任何方式来挑战我。你不能拥有自我,不能对你自己有任何实际的控制权。变回我们以前一直采用的相处模式,我说了算,按照我的方式来行事,你永远不能质疑我的行为、想法、观点、记忆或权威。”
煤气灯操控术中的“变回信号”
自恋型父母常会通过煤气灯操控术来向自己的孩子传递“变回信号”。这些行为反应是由大脑中最为原始的情绪反应区域触发的,可能包含以下几种:
- 骗人或不承认
- 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疯了吗”,引发其内疚感
- 言行不一
- 把负面的心理特质投射到孩子身上
- 试图在他人面前贬低孩子,或是孤立、阻挠孩子
- 毫无预兆地改变早就设立好的预期
自己的两个“变回信号”
面对自恋父母的专断控制,我们可能也会向自己发出“变回信号”。通常源于以下两个原因:
乐观地期待父母有可能会变好,但这种乐观是无望的。理性上,我们知道要父母改变是不太可能的,我们对自己期待中的父母有着依恋的需求,这种需求会让我们陷在重复的循环中。
在中国式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的地位要高于孩子,甚至在孩子成年后依然如此。童年时期,孩子与父母间的等级关系会让孩子感到安全稳定,能够去学习和成长,理想状态下孩子能够认识到父母始终如一,有能力照顾自己。但自恋型父母所要求的不健康的权力和他们所坚持的“变回信号”,会让父母获得了家庭里的主导地位。
因此,由自恋型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一旦决定要挑战父母的权威,父母内心的脆弱就会暴露无遗。这种关系的转变会引发深刻的被抛弃感、丧失感、愤怒和空虚感。
简单来讲,当看到自恋的父母“变弱了”,表现出脆弱的样子,我们会感到困窘和疑惑,随之而来的感受中,双方角色的动态变化也会使他们感到不适,感觉出错了,甚至是有危险。这时,过去的相处模式可能令他们感到更加熟悉和安全,这让他们想抓住过去熟悉的感受,避免发生改变。
因此,子女要改变与父母的这种关系模式是非常困难的,哪怕这种模式已经运转失灵了。改变是很难的,即使是往好的方向改变。
最后的话
在自恋型父母的关系下长大,常常会导致持久的痛苦,总会感到焦虑、抑郁、无力和愤怒的感受。如果巨大的悲伤让自己无法承受,我们并不需要一个人硬撑。
要知道这并不是你的错。试着向外寻求帮助,可以是自己的三五好友,也可以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请相信,即使磕磕绊绊,我们也正在通往自由的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