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古城墙:江南现存最长宋代砖墙,1996年列为国保
赣州古城墙:江南现存最长宋代砖墙,1996年列为国保
在江西赣州章贡区,有一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城墙——赣州古城墙。它不仅是赣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城市建设的瑰宝,被誉为宋代孤品的历史印记。
历史沿革
赣州古城墙的历史可追溯到晋代,但现存较为完整的部分修建于北宋年间。从东晋时期的夯筑土城,到北宋嘉祐年间开始逐段用砖石修建,再到明清时期的不断修缮和加固,赣州古城墙历经千余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坚固地屹立在章贡江畔。
建筑格局与规模
赣州古城墙现存沿江的东西两段,全长约3664米,城高5至7米,城面宽4至6米。城墙上建有北门、西津门、建春门和涌金门四座城门,以及八境台和西津门两座炮城,马面一座和部分警铺。这些设施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严密性,也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赣州古城墙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城市防洪、城市建设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是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之一,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北宋砖墙之一。城墙上的铭文城砖数以万计,最早的可追溯到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最晚的则刻于民国四年(1915年),这些铭文砖是研究赣州城墙历史的重要物证。
历史作用
赣州古城墙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赣州被章、贡两条江水所环抱,并在赣州合流为赣江,古城墙就是沿江而建,既坚固结实,又可借水势辅助,易守难攻。历史上,太平天国曾两度攻打赣州城,但都以失败告终,足见赣州古城墙的坚固与防御之强。
保护与传承
1996年,赣州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古城墙历史价值的肯定,也是对赣州人民世代相传的保护与传承精神的赞扬。
赣州古城墙作为宋代孤品的历史印记,不仅见证了赣州古城的沧桑变迁,也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它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能够从中领略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